1 / 16
文档名称:

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8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doc

上传人:mama1 2024/7/2 文件大小:18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是由【mama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重庆市统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用地地质灾难调查评价报告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107地质队二00三年十月二十四日一、前言(一)任务由来与目的任务重庆市渝北区政府为了进一步开发统景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发挥其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确定在1986年《统景风景区总体规划》(现已超过了其1990~2000年的远期规划时限)的基础上进行“修编”工作(由重庆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完成),深化分析各景区的优缺点和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精确定位。为此,区建委将该“总规修编”范围内的地质灾难调查评价工作托付给我队。本次工作的目的是通过调查了解规划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难现状、分布范围及发展趋势,确定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位置,进而划分出地质灾难危急区、地质灾难易发区和地质灾难不易发区,对各区规划用地的相宜性及可建性进行评价,为景区规划供应必要、牢靠的地质依据,从地质环境的角度对规划提出合理建议和看法,使规划更趋于科学合理、经济可行,为有关部门审批供应地质依据。具体任务要求如下:a调查区及其周边存在的地质灾难种类、分布范围、规模、成因类型、稳定状态、危害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b调查规划景区存在的人类工程活动类型、剧烈程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工程建设活动破坏地质环境的方式、诱发地质灾难的类型、规模和危害性;c初步了解和定性预料沿河岸坡的稳定性。d对规划区范围内地质灾难进行分区并作出分区评价,并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难提出防治措施及处理方法。(二)项目概况规划区位于渝北区统景镇风景区:沿温塘河两岸,东起统景镇大桥、西至兴发乡,南至小塘;为同生村、玉林村、前锋村、温塘村、兴发村、里程村所辖。由于多年的发展,景区内交通便利,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多为简易马路),有硬化水泥马路与统景镇相通,交通便利(见交通位置图图1)。本次总体规划总体指导思想是“以爱护生态资源为主,适当规划少量建筑物”,(、),主要为生态农业和景区绿化用地,少量为景区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拐点座标(北京座标系)如下:AX==================(三)以往地质工作程度(1)1977~1980年,四川省地质航调队五分队队进行了“重庆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并提交了相应的区调报告。该报告对区内的地层、岩性、构造、矿产等进行了具体调查划分及论述。(2)1976~1980年,四川省地质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并提交了1∶20万《重庆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对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补迳排条件进行了调查,具体划分了工程地质岩组;(3)1985~1990年,四川省地质局二O八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并提交了1∶5万《重庆幅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对区内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补迳排条件进行了具体论述。(四)本次工作状况及质量评述我队接受任务后,马上成立项目组,于10月17日~10月20日进行了野外第一手资料调查。7月21日转入室内资料综合分析、整理以及报告编制工作。主要完成工作量见表1。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序号工作项目单位完成工作量备注11∶∶∶、穿越法本次调查工作以业主供应的1∶10000地形图为工作用图,调查范围为规划区周边50~200m,采纳现场实地环境地质调查测绘、实测地质剖面、访问当地居民及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等工作方法,并重点对地质灾难点进行了调查,保证了第一手资料的精确性、完整性;并收集已有资料,整理、分析探讨前人地质工作成果等资料,以对规划区的地质灾难危急程度做出结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总之,本次工作严格按任务托付书和相应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工作质量良好,完成了业主的托付。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为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难危急性评估规程》(报批稿)。二、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渝北区地处亚热带温润季风区,夏热多雨,冬暖多雾,空气湿度大,日照偏少等特点。℃,冬季极端最低气温为-℃,℃(1953年7月8日)。区内雨量丰富,,年最大降雨量1450mm,年最小降雨量850mm,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7~9月常有大雨和大暴雨,(1996年7月21日),,是洪灾和地质灾难的多发季节。评价区内最大的地表河流为位于评价区北侧的温塘河,总体自西向东从区内蜿蜒通过,沟宽10~35m,水深1~5,(调查期间,受上游拦水坝蓄排水限制),沟床纵坡坡降1~3%。据访问当地村民,暴雨后水位上涨,常年洪水位涨幅为1~,。综上所述,区内降雨丰富,灾难性天气少,地表迳流较发育,受降雨影响明显,地表水对景区规划和建设工程影响小。(二)地形地貌景区整体上包含溶蚀浅丘和剥蚀浅丘两种地貌,岩溶地貌较发育,山势走向与地质构造线方向基本一样。总体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地面高程为278~375m,相对高差97m。地形坡角一般3~40o,局部为近于直立的陡坎、悬崖。微地貌表现为垄岗山峰与岩溶沟槽、小型溶蚀凹地、漏斗、落水洞等。区内北部温塘河自西向东从区内蜿蜒流过,该河在老鹰岩、统景峡、温塘峡一带两岸为悬崖,高25~35m,其余地段为相对较宽缓的陡、斜坡,植被发育多为毛竹。区内的温塘河以积累作用为主,侵蚀作用相对较弱。综观,调查区总体地形坡度较大,局部地段沟谷切割较深,地形起伏较大,评价区内地形地貌条件中等困难。(三)地层岩性评价区第四系全新统(Q4)分布广泛,以残坡积土、冲洪积土为主。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新田沟组(J2x)、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下统珍宝冲组(J1z)砂岩、泥岩、页岩互层,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砂岩与页岩互层、中统雷口坡组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下统嘉陵江组(T1j)灰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局部含少量砂泥岩碎石及角砾,一般呈可塑~硬塑状,分布面积小,主要分布于评价区东、西两侧表层,下伏基岩为须家河组、侏罗系地层,一般厚度小于1m,局部最厚可达3m。红粘土:局部含少量灰岩碎石、角砾,一般呈可塑~坚塑状,分布面积小,主要分布于评价区中部表层,下伏基岩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白云岩与灰岩,一般厚度小于2m,局部地带最厚可达5m。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分布于温塘河沿岸局部地段,为粉土、砂土,含10~20%的灰岩和砂岩碎块石及角砾,上游含量较高,粒径约10~300mm,一般厚1~2m,下游局部可达5m左右。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规划区出露该组地层为一套河湖相碎屑岩系,与下伏新田沟呈假整合接触,未见其顶界,主要由泥岩及砂岩组成,仅于评价区东侧见少量出露。泥岩:紫红色、暗紫红色,泥质结构,层理不发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局部砂质含量高。砂岩:灰、灰黄色、灰白色,中粒结构,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等,岩屑次之,钙、泥质胶结。4、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规划区出露该组地层为一套还原—次氧环境下的淡水湖相杂色碎屑岩建立,与下伏自流井组呈假整合接触,厚约150m,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砂岩、泥质砂岩,呈互层状产出,仅于评价区东侧见出露。5、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规划区出露该组地层为浅水湖相泥岩及半深水湖相碳酸盐岩建立,与下伏珍宝冲组呈整合接触,厚约240m。岩性以钙质泥岩、细晶灰岩、石英砂岩、砂质泥岩为主,薄~中厚层状构造,呈互层状产出,仅于评价区东侧见出露。6、侏罗系下统珍宝冲组(J1z)规划区出露该组地层为浅水湖相碎屑岩建立,与下伏须家河组呈假整合接触,厚约200m。下部岩性以砂岩为主、中~厚层状构造,上部岩性以泥岩为主、薄~中厚层状构造,于评价区西及东侧均见出露。7、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规划区出露该组地层为一套内陆湖泊沼泽—河流沼泽相碎屑岩含煤建立,与下伏雷口坡组呈假整合接触,厚约500m。主要由砂岩及页岩组成,以砂岩石为主,底部为灰色~黑灰色炭质页岩及煤线,区内西侧东泉煤矿曾开采过该层煤,于1995年关闭。主要分布于评价区东、西两侧。砂岩:灰、灰黄色、灰白色,粗~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云母等,岩屑次之,钙、泥质胶结。厚度一般50~80m。为区内的主要岩石。页岩:灰黄、褐黄、黑色,泥质结构,片状构造,层理发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厚度一般1~2m,多为砂岩夹呈。8、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规划区出露该组地层为浅海台地泻湖相含镁碳酸盐岩建立,与下伏嘉陵江组呈整合接触,厚约40m。岩性为灰、褐灰色中厚层块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岩溶角砾岩组成。主要分布于评价区中部。9、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规划区出露该组地层为浅海开阔台地相碳酸盐岩建立和浅海台地泻湖相含镁碳酸盐岩建立,厚约500~600m,未见底界。岩性为浅灰、黄灰、灰色中厚层微晶灰岩及中厚层块状微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岩溶角砾岩组成。主要分布于评价区中部。总之,区内出露地层多,成因困难,岩土性差异较大。(四)地质构造评价区位于铜锣峡背斜中段近轴部,背斜轴线为N10°~40°E,两翼地层产状东陡西缓,倾角35°~65°。背斜轴线穿过评价区中部,两翼岩层产状呈不对称产出,西翼岩层产状290°∠36°~42°,东翼岩层产状110°~120°∠39°~63°,岩层倾角由核部向两翼渐渐变陡。评价区内岩层中主要发育两组构造裂隙,裂隙产状分别为280°~300°∠37°~45°和190°~200°∠77°~85°,裂隙多闭合,部分张开1~5mm,无充填。裂面平直,延长长度1~5m,裂隙间距3~5m。总而言之,评价区内无断层,裂隙不发育,区内地质构造较简洁,岩体主要呈中厚层~块状结构。(五)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区地表溪流发育,有温塘河从西向东贯穿规划景区,为区内最低侵蚀基准面,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上游溪沟流水补给,部分渗入地下。在评价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粉质粘土层多分布于平缓低凹地带,厚度较小(0~3m),含水性差,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雨季多沿地表快速向溪沟排泄,仅少量以上层滞水的形态残存于土体中。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为砂岩孔隙裂隙水,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砂岩在区内广泛分布,调查区内低凹地带,泉井分布较多,~,水量受降雨影响明显。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嘉陵江组灰岩中,嘉陵江组上段含盐溶角砾岩,易被溶蚀,岩溶发育,同时由于出露于背斜轴部,纵张裂隙发育给岩溶的发育和地下水的补给供应了良好的条件。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的补给,在岩石裂隙中迳流,向地势低洼处排泄。由于区内地形多为斜坡,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区内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较丰富。据区内地质状况和人类活动现状,区大部分区域无污染源,地下水对混凝土一般不具腐蚀性。但区内东侧的跳灯河,为渝北区两路镇的主要排污通道,水质呈酸性,地表水体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总之,区内地势低洼处地下水较丰富,地形有利于地表及地下水的排泄,水文地质条件简洁,地下水对工程建设的影响程度较大。(六)地震及新构造运动1989年9月9日,~,接着于11月20日,~,震中位于评价区内,属地震活动区。这是区内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的最强的地震,对区内建筑物造成了较严峻的破坏,出现了房屋倒塌现象,同时温塘河(以温泉坝为中心)沿线(以温泉坝为中心,长约4000m)出现70多处上升泉,能见热水气泡从河底冒处,但一年后局部泉眼消逝,现在已基本稳定,主要开发利用的有3眼,其自然流量约3000m3/天、水温约46~52℃,在自然状态下已完全能满意现在游客的须要,未进行人为机械抽水。依据《中国地振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且位于华蓥山深大断裂带,故建议评价区在规划重要建设项目时,其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对内规划建筑物、悬崖岩块有肯定的影响。重庆新构造运动以不均衡间歇性抬升为主,规划区主要遭遇风化剥蚀作用。(七)不良地质现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规划区主要地质灾难类型为滑坡、悬崖危石、岩溶。滑坡位于规划区南东侧、规划景区入口的马路的北侧,有滑坡1处:×104m2,×104m3。悬崖危石主要分布在温塘河沿线峡谷悬崖(灰岩)上部地段:崖壁上存在少量不稳定的岩块,单个体积一般都很小,粒径约5~10cm,偶有岩块坠落现象发生。区内中部为嘉陵江灰岩,岩溶现象发育,有肯定规模的溶洞(现为游人开放)有4个、小规模的溶洞或溶穴(基本没有大的旅游开发价值)约有8个,大的岩溶凹地(有大塘天池之称,但于其北端有一落水洞,天池的大气降水由此向地下排泄)有1处,分布较集中、具有肯定的规律;区内岩溶现象未导致新的地面塌陷—形成地质灾难。总之,区内不良地质现象分布面积小,,%,区内不良地质现象分布面积小,故评价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不发育。(八)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该风景区于1982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划为风景爱护区,景区范围东起温塘河堤坝,西至东泉煤矿,南连58024部队驻地,北至统(景)兴(发)马路,并实行封山育林;同年4月,统景风景区管理所成立,属江北县城乡委领导;1984年,建成一座两楼一底的温泉浴室,面积为800平方米,住房两栋950平方米,另建有小卖部,门市及游船码头;1989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于20年来的封山育林和逐步的规范化管理,区内地质环境得到了较为良好的爱护,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但于马路局部段形成少量的、高10~20的人工岩质边坡且多数处于稳定状态,仅于现在景区大门口右侧约70m处的人工砂岩质边坡出现过失稳崩落掉块现象:由于马路扩建时的不合理开挖而形成,其高约20m、长约30m,在多年的风化作用(植物的根劈作用明显)、外倾裂隙和暴雨等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岩块坠落现象;另外,评价区西侧的东泉煤矿(属于集体小型煤窑)曾开采过须家河底部的煤,从70年头建厂到1995年关闭,断断续续开采了约20年,形成的主运输、通风巷道长约2000m,,闭坑后对采空区进行了回填、放顶处理,地面未见明显的变形、塌陷等现象发生。总体来说,评价区内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不剧烈。(九)地质环境困难程度确定依据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难危急性评估规程》(报批稿),评价区包含溶蚀浅丘、剥蚀浅丘两种地貌单元,地表冲沟相对不发育,地形坡角3~40°;岩土分层较多、差异性较大,岩体属中~厚层状结构。评价区中侧有常年流水—温塘河由西向东经过,地下水丰富,水文地质条件困难;地质构造简洁;规划区内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不剧烈,不良地质现象在局部地段较发育,故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为中等困难,见表2。评价区地质环境困难程度划分表2三、地质灾难特征与分布规律依据本次调查结果,该评价区内发觉滑坡1处、人工边坡1处、岩溶凹地1处,区内现有地质灾难点的具体特征见表3,示意图2~3。评价区中部温塘河沿线峡谷段两岸为高25~35m的悬崖,由灰岩组成。据调查,灰岩裂隙相对较发育,为薄~中厚层状,整体稳定性好,现状无大的危岩体存在,但局部段上部岩体由于风化作用(根劈作用最为明显),表层岩块(单个体积一般都很小,粒径约5~10cm)偶有坠落现象发生,呈带状沿悬崖分布。评价区东部局部段存在人工砂质边坡:马路在扩建时的不合理开挖而形成,其高约10~15m,风化作用(植物的根劈作用明显)、外倾裂隙和暴雨等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岩块坠落现象,以距景区大门口约70m处的砂岩质边坡最为明显。评价区南部大塘天池存在一具肯定规模的岩溶凹地:呈椭圆形,其长约320m、宽约180m,于其北侧边部有一落水洞,中部为农田,地面未见塌陷开裂痕迹,周边缓坡为居民点。总体而言,评价区地质灾难主要发育于评价区南东侧地形坡度较大的斜坡地带,为暴雨型滑坡。依据本次调查结果,该评价区内其余地段无滑坡、倒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