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国际分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自然环境,这主要是指地理环境,是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和源泉;二是生产力水平,主要是指这一地区的科技生产能力;三是意识形态,即文化和法律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然环境是基础,生产力水平是条件,意识形态是保障,也是内外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这一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决定了这一地区应该生产什么和如何样生产的问题。
首先分析惠州的自然环境,以惠州为中心的地理位置是“珠江三角洲的后方,粤东地区的前沿”,处于广东省的东部地区。东有珠江流域的广州、东莞,南有深圳和香港,西有东江流域为主的河源、梅州、潮州、汕头、汕尾,相距都在约150公里,再后就是以厦门和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从大区域的地理位置上看惠州处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海峡西岸之间。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江水、湖泊和海洋惠州都有,人类创造的交通通讯都在,这也是惠州区域的优势,是其它地级市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惠州在整个中国经济,乃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
但在珠三角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后3O年惠州经济发展,要构建一个“惠州模式”,这一模式不同于珠三角地区的其它模式,主要特点要充分体现一个“大”字,即“大区域、大流通、大合作”,大区域是立足于惠州,将前后臂伸向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大流通是以惠州的大亚湾为中心,伸向南海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商品流通的一体化联合体;大合作是粤东地区以惠州为首,承接粤东和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三个“大”的一体化特征,立足惠州,放眼世界,未来30年,构建“大亚湾经济圈”。
惠州模式的含义
惠州模式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惠州为中心,建设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和国家级的电子信息基地,建成“大亚湾经济圈”;以西湖为中心,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国家生态城市。这一模式形成了三个一体化的格局。一是石化和电子产业一体化;二是以产业带动的物流一体化;三是以国家生态市带动的城乡旅游一体化,到2020年将惠州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惠民之州。
惠州模式的内容
全面对接«纲要»,“惠州模式”的具体内容可以明确为建设五大基地: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国家级的电子信息基地,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实践基地,珠三角乃至粤港澳地区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科学发展惠民
利民试验基地。
粤港澳顶级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打造以东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历史名城,从而支撑旅游业的发展。将整个珠三角,乃之环太平洋东部的旅游圈相连接,形成旅游产业一体化。惠州旅游界有以下的目标和措施:到2012年,旅客接待总量达到2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0亿元人民币左右,争取建成五A级景区四个,兴建五星级酒店五家以上,建成一批有资质等级的高级旅行社;到2020年,建成珠三角乃至粤港澳顶级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游客接待量达到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0亿以上,应该占全市GDP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