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doc

格式:doc   大小:349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doc

上传人:w447750 2018/1/25 文件大小:3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药鉴定学笔记整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药鉴定学
第一篇总论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
: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
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
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
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
:(中药品种的鉴定,指中药来源或基原的鉴定,即“正本清源”。是解决中药真实性和质量的首要任务。)
a. 一药多源(贯众 6科35种);
b. 形态相似,而误采、误收、误种、误用(白花蛇舌草-水线草)
c. 正品短缺,以假充真(三七);
d. 地区用药****惯(大青叶);
e. 人为制假(广藿香)
:(中药的质量鉴定,指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鉴定,是中药鉴定的基本任务。)
a. 野生与家种(牛膝)
b. 道地与非道地(广藿香)
c. 采收期、生长年限、加工方法(茵陈)
d. 运输贮藏(细辛)
e. 人为掺假或非药用部位(龙胆、柴胡)
f. 提取过的残渣(丁香)
: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穿心莲、沙棘)
b. 从古本草中发掘(***)
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山麦冬)
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麝香、灰毡毛忍冬)
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展枝唐松草)
f. 开发老药新用途(五味子)
g. 扩大药用部位(忍冬叶)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是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
书名
成书年代
作者
主要特征
载药种类
《诗经》
植物药约50种
《山海经》
百余种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
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
365种,上、中、下三品排列
《新修本草》

李勣、苏敬
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
850种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
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746种
《神农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排列,始载火试法和对光***法。
730种
《本草纲目》

李时珍
自立分类系统,按来源的自然属性分类,自然分类的先驱
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9幅
《本草品汇精要》

刘文泰
以苗、形、色、味、嗅记载性状特征
1815种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清代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冬虫夏草、西洋参等
《植物名实图考》

吴其濬
考证原植物和鉴定研究的重要典籍,附图最精确
1714种
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三七:广西田阳(田七)、云南文山。三七的支根为筋条,根茎为剪口,余下主根为头子。
金银花:河南密县(密银花)、山东。
广藿香:广东省广州市的石牌
: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浙玄参、浙贝母、浙元胡、浙白术、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温郁金。
:槟榔、砂仁、巴戟天、益智仁。
:冬虫夏草、炉贝母、雪莲花、西红花。
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
根和根茎类:秋冬季地上部分将枯萎或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倒苗较早的夏末采收(半夏、太子参)。
茎木类:茎藤多秋冬采―首乌藤、忍冬藤;木类全年采―苏木,降香,沉香(心材)
皮类:春末夏初,皮部和木部易分开;少数秋冬,肉桂
花类:花蕾期―金银花、槐花;初花期―洋金花; 盛花期―菊花、西红花
果实种子类:成熟时—五味子;幼果期―枳实;未成熟―枳壳;成熟经霜―山茱萸。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
全草:茎叶茂盛时采收或开花期采收—薄荷;幼苗期―绵茵陈.
藻菌地衣、树脂及其他类:根据不同特性确定采收期。
动物药类:根据物种、生活****性或活动规律选择适宜方法。如诱捕、网捕、活体收集等。
矿物药类:无季节限制,全年采挖,多与矿藏采掘相结合。
:确定适宜采收期的三要素: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毒性成分的含量
3有效成分含量为高峰期,药用部分产量最高期,为适宜的采收期。(理想采收期)。
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高峰期,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