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民营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营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1/25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营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营银行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
导读
试点民营银行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发展一批有特色、差异化、市场化导向的中小银行来弥补现有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并通过机制、体制创新推动银行业改革深化。对民营银行的政策,应着重于为银行差异化发展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中长期激励机制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2014年以来,中国银监会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稳步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工作。2015年,第一批5家民营银行(分别是浙江网商银行、前海微众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天津金城银行和温州民商银行)相继开业。2016年,中国银监会又相继批筹重庆富民银行、四川希望银行和湖南三湘银行3家机构,民营银行群体进一步扩大。
民营银行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首批已经开业的5家民营银行资产总额达1149亿元,各项贷款512亿元,%。此外,5家银行开业后一年均实现了盈利。在机构网点数量受到严格限制(有两家银行甚至没有物理网点),业务资质不齐全(因为开始时间较短,试点银行还未能获取许多重要的业务资质,如理财等)的情况下,5家银行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特别地,几家银行在业务模式上扬长避短、积极创新,利用互联网渠道来弥补物理网点的不足,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也带动了整个银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不过,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客户、机构上的劣势较为明显,加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为求生存,试点民营银行的业务结构和内部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此外,制度环境的缺失,也约束了民营银行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这不仅不利于这些银行自身的长期稳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民营银行试点对于中国银行业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经营基础还不够扎实
开业一年多来,试点民营银行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且在短时间内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业绩表现良好。但总体上看,几家银行目前还处于初创阶段,经营基础还不够扎实,在客户拓展、产品创新、盈利模式打造、精细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不断夯实经营发展基础。
业务结构不平衡
一是在零售业务方面存在短板。试点民营银行中,除一家银行定位“公存公贷”以外,其他几家银行要么定位为“个存小贷”、“小存小贷”,要么定位为“特定区域”,实质都是以零售业务(小微企业和个人)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可以依托其母公司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平台,在零售业务发展上有一定的便利条件。但对另外几家银行,要发展零售业务,更多还需要依赖于传统的
“网点+客户经理”的“重资产模式”。而监管部门目前对民营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的政策是“一行一店”,即一家银行只能设立一个网点,这基本就限制住了其零售业务的发展空间。
二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尽合理。资产结构中除一般性贷款以外的非信贷资产占比偏高。从目前看,部分民营银行的非信贷资产(主要是各种投资)规模远大于信贷资产,与其他类型银行相比,非信贷类资产占比偏高;负债结构中批发性融资占比(同业负债依存度)相对偏高,一般性存款特别是零售存款占比偏低,这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较大压力。
三是收入结构中非利息收入占比偏低。由于开业时间尚短,以及业务资质方面的原因,民营银行总体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收入多元化程度有待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目前,5家试点银行的业务模式还未完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