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仁和区农村党员
培训教育工作形势与对策
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组织部
二OO九年十一月
关于仁和区农村党员培训教育工作形势与对策的探讨
根据2009年度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工作的统一安排,仁和区委组织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组织开展了主题为“探讨仁和区农村党员培训教育工作形势与对策”的调研。
10月1日至11月10日,课题组采取以乡镇为单位在农村党员中随机抽样填写问卷;查阅近年来仁和区开展村干部培训工作数据资料;实地调查仁和区委党校、部分乡镇、村组;与仁和区部分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村组干部座谈及查阅资料等方式,对近年来仁和区农村党员培训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11月中旬,课题组在对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初稿。此后增删数道,经组织科全体同仁商讨、向区委党校和各涉及部门求证、部领导审阅,最终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目前仁和区农村党员培训工作情况
攀枝花市仁和区以培育新农村建设“领头人”队伍为目标,深入农村党员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三三”措施,积极构建农村党员培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四种要求,确保培训内容符合农村发展时机和党员需求,取得了一定成效。“三三”措施是:
(一)三“多”统筹抓好农村党员培训。一是多部门联合开展培训。以区委统筹规划,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唱主角,相关部门、乡镇共同参与的模式,开办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班100余次,培养农村党员实用人才4000余人。二是多方位支持建好培训基地,在区、乡统筹建设基础上,通过与企业共建共用,村组集资新建等形式,建设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大田镇大田村等7个短期实践培训基地,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实践培训需要。三是多途径优化师资力量。与高校联合开展村级后备干部学历培训,
邀请专家到乡镇、村现场指导,举办专业讲座。2007年以来,和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办学,邀请专家到仁和讲学50余次。
(二)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培训要求。一是完善轮训制度。每年对农村党员干部轮训一遍,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其中,村书记、村主任培训由区上负责,村“两委”成员、组干部及村后备干部培训由乡镇负责,其他党员培训由村党支部负责。二是严格考试制度。在村干部集中轮训中,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农村实际,组织村干部考试;同时,将考试成绩作为乡镇考核村干部依据之一。三是推行跟踪培养。对参训农村党员干部建档管理,统计参训时间、学时、内容、考试成绩、学。同时,乡镇根据挂村分工,每村安排一名以上乡镇领导指导村干部工作学习。
(三)三个创新激发党员参训热情。一是创新课程选择方式,采取“菜单式”培训,除形势政策、党务工作等部分必修课,其他课程向各部门征集,列出菜单供参训学员选择,按需求安排课程。二是创新教学手段,尝试“四个第一次”:第一次邀请区委书记在村干部培训班上做形势讲座;第一次在培训中以村干部座谈会形式介绍先进经验;第一次开展案例教学,用身边的事教育参训学员;第一次将考试纳入培训,将结果作为村干部考核依据之一。三是创新教学组织方式。采取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方式,提升农村党员干部文化素质。2007年以来,通过和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办学,全区培养出145名村级后备干部。采取组织外出考察的方式,开阔农村党员干部眼界,学习科学发展先进经验。2008年以来,先后组织党员干部200多人(次)到成都、昆明考察生产加工企业、农牧业产业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等,其中,仁和镇莲花村、前进镇渡口村和大龙潭混撒拉村
借鉴参观地经验,发展起旅游、商贸和水果种植产业。利用区内培训基地,聘请专家开展实践培训,确保“学用结合”。2008年,区组织、农牧部门聘请市农林部门专家,组织村后备干部到混撒拉芒果种植基地实习芒果嫁接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三个创新”凸显成效,仁和区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学习热情日渐高涨,2008年来,全区35岁以下的1011名农村党员主动报名参训率达80%以上。
四种要求确保培训内容满足党员需求:紧贴培训方向,根据党员干部不同需求,对不同培训内容采取不同要求。一是政策理论求新。针对当前农村热点问题,组织教师研究形成讲稿,帮助农村党员干部把握农村工作政策。二是法律法规求全。结合普法学习、党课,组织学习涉及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基础,促进农村党员干部学法用法。三是科学技术求实。组织、农口、科技等多部门联合,针对仁和实际,在集中轮训班开设农业实用技术课程,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四是紧缺课程学习求效。“”地震后,农房重建、恢复生产工作紧迫,农村懂技术、懂政策人才缺乏,仁和区根据“最急需最先学”原则,联合科研单位、高校,于今年3月中下旬,组织开展灾后重建政策、建筑实用技术培训,412名农村党员群众参训并取得建筑技术合格证。
二、目前仁和区农村党员培训教育存在问题
今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