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略论张爱玲的语言创造.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略论张爱玲的语言创造.doc

上传人:rdwiirh 2018/1/31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略论张爱玲的语言创造.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略论张爱玲的语言创造






略论张爱玲的语言创造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略论张爱玲的语言创造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略论张爱玲的语言创造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张爱玲在语言技巧方面有极深的功力,本文将视点聚焦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旨在纵览张爱玲语言世界的独特创造。

(一)传统意象的现代营构

“意象”这个概念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中国先贤对于“表意之象”的思辨过程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从而逐步奠定了中国人“具象的抽象化思维”程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美出现的文学流派——意象派从东方汲取灵感,糅合当时西方在心理学、哲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展开了一段有声有色的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实践。文学史史实证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东方与西方之间根本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相反,人类的智慧超越时空,唯有兼容并包才可能有崭新的创造。
在张爱玲的小说语言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经常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比如月,比如镜,比如钟。就这些意象而言,它们的所指并无新意,且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已基本固定。但是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它们和小说提供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后就呈现出了只有在“这一个”具体文本中才能品味出的独特韵味。张爱玲化用经典意象的高妙处就在于她熟练地运用了营构意象的技巧,而不是照搬某一个被用过无数次的意象本身。
最能代表张爱玲小说创作成就的《金锁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它富有深意地出现在这篇小说的开头——

“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这段话的第一句似在叙述,交待故事展开的时间和地点,尽管出现了“月亮”一词,但看不出更多深意。一个省略号将叙述打断,接下来的是针对月亮的描写。在描写中读者可以找到与月亮这个意象相对应的两组物象,一是“铜钱大的湿晕”,一是“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从月亮联想到“湿晕”和“泪珠”,固然别致,但还不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微妙的是“湿晕”是“铜钱”般的大小,“泪珠”是落在“朵云轩信笺”上的。《金锁记》是围绕着人与金钱的古老主题展开故事的,它讲述了一个人被金钱异化的现代悲剧。“铜钱”这个词隐含着一个金钱统治的物化世界,与小说的主题关系密切。“朵云轩信笺”提示读者在即将展开的故事中除了涉及金钱,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谁把泪滴落在信笺上呢?有经验的读者会即刻想到一个情爱故事的主人公。《金锁记》讲述的恰是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一个涉及到情爱又超越了情爱的人与金钱的故事。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为什么是“欢愉”的?为什么更大,更圆,更白呢?因为他们经历了“三十年的辛苦路”,年轻时的生活再不中意也一定要比现在的好,贯穿三十年的不免是“凄凉”。“年轻人”与“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