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导言
什么是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投入产出分析的模型体系
投入产出分析的功能与局限性
一、什么是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
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
产出
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如用于生产消费(中间产品)、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后三者总称为最终产品)。
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在商品经济下表现为商品交换关系
即作为商品的相互购买者、作为资源的占用或使用者、作为销售者售给最终消费者等的相互关系。
投入产出分析(简称投入产出法)
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作为生产单位或消费单位的产业部门、行业、产品等)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是数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
它是建立在科学的经济理论、经济分析方法与数学相结合的基础上。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的分析表与模型两种分析形式
以投入产出表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组织
用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的数量依存关系
利用模型或方程中的系数来反映经济结构的特点
线性代数与矩阵分析是最主要的数学工具,可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线性方程运算求解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与发展
1、投入产出分析的产生
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
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的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的美国投入产出表,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并于1936年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这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他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1951年该书再版,并增加了所编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几篇论文。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阐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
投入产出方法的理论来源
经济表
一般均衡
苏联的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