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广播电视时政新闻
(总结)
内容导读:
1、电视时政新闻重要地位
2、受众对国内时政新闻的印象
3、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不足
4、背后的原因
5、改革势在必行
6、怎么办?
一、时政新闻的重要地位
重大性、广泛性、显著性
人们对时政新闻保持着旺盛的需求:
200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两会报道受众需求调查显示:非常关心国内外大事的被调查者占到了总样本量的50%,“关心与生活密切的时政新闻”的占31%,仅有3%的被调查者很少关注时政。
二、受众对国内时政新闻的印象
重要而不好看
严肃而不活泼
板着面孔说教
电视会海
人头画面
长串名单
空话套话
百姓想看的没有
播出的大家又不感兴趣
新闻形式
新闻内容
三、广播电视时政新闻报道的不足
(一)内容选择失衡,表现为“三多三少”:
1、人——领导人行为相关的报道多,公民独立表达意见、行使权利的报道少。
2、事件过程——传达党政决策的内容报道多,关于决策过程、施政行为的原因、对人民的影响报道少。
3、报道比例失衡——赞扬、肯定的内容报道多,批评、否定的报道少。
(二)表现形式僵化,表现为“三多三少”
1、节目语言干瘪无味的多,生动活泼的少
2、节目主播数量多,有个性的少
3、节目编排僵硬死板的多,灵活有序的少
四、背后的原因
1、时政新闻事件本身的特点:
程序性,缺少故事情节
预知性,缺少新鲜感
规范性,规定比较严格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要传播制度与规范: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所以时政新闻一般比较严肃与正面。
3、新闻工作者违背新闻工作规律:
违背“受众本位”的传播规律
违背新闻价值原则
违背用事实说话的原则
五、时政新闻改革势在必行
1、受众的呼声:受众对新闻联播的看法,主张新闻联播换主持人的呼声等。
2、国家相关管理部分的意识: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3年4月28日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
3、理论界的倡导:李良荣教授说:“时政报道不突破,我们国家的新闻改革难言成功。”
4、新闻业务界的探索:两会十年报道的变迁
六、怎么做?
内容选择上——少些领导,多些人民
少些客套,多些真情
少些程式、多些细节
少些结论,多些过程
少些片面,多些客观
少些和谐、多些交锋
形式表现上——语言多些活泼
播音多些个性
编排多些灵活
创新体裁:特写式消息
从新闻内容上看,是核心事实到过程事实的延伸;
从领导人形象的塑造上看,是从“政治家”到“自然人”的延伸;
让观众感受到“执政为民”的领导本身也有一颗平常的心,也有百姓的情怀, 也有普通人的行为动作。
具体来说特写式消息有如下几个特点:
它的播出时长通常在“4~8 ”分钟左右,有一定的容量;
画面特点有两多:特写镜头多、运动长镜头多;
声音特点有两多:同期声多、背景声多;
内涵信息是正面的:向受众传递了爱心、关切、体贴、喜悦等积极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