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哀郢》教案
一、楚辞介绍
楚辞
“楚辞”在汉代一般被称作“赋”,在文学史上被称作“屈赋”、“骚赋”,“楚赋”,“骚体诗”等名称,是诗人屈原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楚辞”这种诗歌体式,按其名称本义来说,是指楚地歌辞的意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在语言风格以及声调节拍上都有着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如语言风格上喜用“兮”字,是屈原在吸收民间语言和南方歌谣的形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实际上,汉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新诗体,而“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带韵散文之类的作品。
2、“楚辞”与《诗经》
“楚辞”也受到《诗经》的影响,但与《诗经》相比,“楚辞”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1)《诗经》是我国历史早期的作品,主要属群众性集体创作,有浓厚民歌色彩。楚辞由屈原创造,是诗人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并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2)《诗经》多以四字句为定格,篇章比较短,风格比较朴素。楚辞的篇幅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更富于变化。
(3)《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文学,是我国当时南方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二、屈原及其作品
1、屈原生平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姓芈(音米),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一生在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追求圣君贤相的“美政”,力主改革以富·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楚世家》、刘向《新序·节士》。
屈原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年轻时即楚怀王前期,曾得怀王信任,受到重用,当时屈原任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与他同事的上官大夫,嫉妒他的才能。屈原为怀王起草改革朝政的宪令时,因拒绝代表保守势力的上官大夫要修改其中一些条文,而得罪上官大夫,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刚愎自用、感情用事的怀王“怒而疏屈原”,屈原被流放。后来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把昭、屈、景王族三姓居住区管理得井井有条,“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王逸《楚辞章句》)。
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惠文王想攻打齐国,当时的楚国在屈原的主张下,已与齐国结盟,秦惠文王有所顾忌,就派张仪
用重金作见面礼贿赂楚怀王,并向怀王许诺只要楚与齐绝交,就把商、於方园六百里的地划归楚国。怀王听信张仪的话,于是同齐国绝交。可事后,秦国并没给楚国地,楚怀王觉得受骗,一怒之下发兵攻打秦国。十七年(前312),秦国在丹、淅(二水名,流于陕西、河南境内)大败楚军,诛杀楚军八万余人,俘虏了楚将屈匄(音丐),占领了楚汉中方园六百里土地。十八年(前311),秦国考虑到暂时灭不了楚国,而且齐和楚又重新结盟,提出割让先前侵占楚国汉中六百里地的一半同楚国议和,怀王不愿意要地,而更愿意要先前到楚国游说并欺骗过他的张仪,张仪被秦国又派到楚国,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