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文档名称:

转载 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郑珉中.doc

格式:doc   大小:82KB   页数:2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转载 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郑珉中.doc

上传人:yuzonghong1 2018/2/4 文件大小:8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转载 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郑珉中.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转载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郑珉中
[转载]论唐琴的特点及其真伪问题——郑珉中
2010年06月21日

一、唐代制琴所具有的特点
故宫博物院珍藏一批***古琴,唐琴中有四张最为突出。这四张唐琴,有的本来是清宫旧藏,有的则原为琴坛名器。有了这样的四张唐琴,就有了比较、分析和研究它的条件,从而也就可以找到唐琴所具有的特点,更好地去理解、识别它了。四张唐琴就是“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和“飞泉”。根据前人所定的琴式和古琴的专门名称,分别叙述如下:
九霄环佩琴(图一、图二):、肩宽21cm、、。为伏羲式,桐木斲,紫栗壳色漆,朱漆修补,鹿角灰漆胎,漆胎下有粗丝黄葛布底,小蛇腹断纹。底杉木制,,龙池凤沼均作扁圆形,贴格为一条桐木薄片接口于右侧当中。腹内纳音处微隆起,当池沼处复凹下呈沟状,深2cm、宽3cm,通贯于纳音的始终。琴背龙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四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旁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十字;左刻“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十字及“诗梦斋印”一方。在足的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苏轼记”楷书二十三字。凤沼上方刻“三唐琴谢”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一方印。腹内左侧刻有一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斲”七字。琴音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极浑厚古朴。铭刻中以“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的、最早的镌刻,苏、黄题跋及腹款均系后刻。琴首一双护轸为紫檀木所作,当为清康熙年间、著《五知斋琴谱》的广陵徐祺重修的标志。诗梦斋为清末北京名琴家佛尼音布的别号。三唐琴榭和楚园均为清末贵池刘世珩的别名。这张琴自清代末年以来,是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视为“鼎鼎唐物”和“仙品”,《琴学丛书》和《今虞琴刊》均有著录。杨荫浏先生所著《中国音乐史稿》附图及民族音乐研究所编印的《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均采用发表。
大圣遗音琴(图三、图四):通长120cm、、、厚5cm。为神农式,桐木斲,漆作栗壳色与黑色相间,局部有朱漆修补,鹿角灰漆胎,蛇腹断纹之中现小牛毛断纹。底厚1cm,圆形龙池,扁圆凤沼。腹内纳音微隆起。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下方刻“包含”印一,池之两旁刻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十六字,均填以金漆。腹内在池之两侧有朱漆隶书款“至德丙申”四字。琴声松脆响亮,饶有古韵。造型浑厚,制作精美,金徽玉轸,富丽堂皇。其铭刻、腹款均为原作。这张琴为清宫旧藏,一直被存放在宫中庋藏珍品文物的南库之中,由于岳山裂缺,琴面因屋漏而附着了一层坚厚的泥水锈污,俨如漆皮脱尽之状,因被清室善后委员会定为“破琴一张”载入了点查报告。一九四七年被王世襄先生发现为唐琴,后经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的精心修整,将锈汗除尽,而原来的漆色断纹丝毫没有受到伤损,完全恢复了千年古器的本来面目,遂成为***唐琴中之最完好者。
玉玲珑琴(图五、图六):、、尾宽13cm、,为魏杨英式,桐木斲,黑漆,鹿角灰漆胎,断纹如水波状错综层叠。底杉木制,,漆灰之下有疏松的黄色葛布为底。作圆池扁圆形沼,腹内纳音,当龙池处微隆起,与大圣遗音琴的制作相同,当凤沼处微隆起,中开圆沟,与九霄环佩的形制完全一致。琴背龙池上方刻行楷“玉玲珑”三字,池下方曾刻有大印一方,今为漆所掩,印痕宛然,而文字已不可辨。腹内未见款字。琴音苍韵松古,形制轻灵,兼具浑厚之象。玉玲珑三字亦为早期的镌刻。这张琴长期流散民间,保存不善,漆胎受到了一些损伤,复经劣工修补,髹漆未竟而止。
飞泉琴(图七、图八):通长122cm、肩宽20cm、、,为连珠式,杉木斲,朱漆,鹿角灰漆胎,蛇腹间冰断纹,,龙池、凤沼均作长方形,贴格为漆制,,亦现蛇腹断纹,脱缺不全,向内略高于底板。腹内纳音为桐木制,粘贴于琴面之背,微呈隆起状。琴背龙池上方刻草书“飞泉”二字及篆文“贞观二年”双边印一方,池下方刻篆文“玉振”方印及“金言学士卢赞”双边长方印各一。池之两旁刻篆书铭文“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三十二字。惟飞泉二字及玉振印填以金漆。腹内未见款字。琴音清雅松古,形制秀美。铭刻以飞泉、玉振印及篆书铭文最早,贞观二年及金言学士二印最晚,但均为古代的镌刻。这张琴在民国初年,也是北京琴坛上的一件名器,为当时的琴家李伯仁所珍藏,当时名古琴家杨时百把它视为鸿宝,《琴学丛书》、《今虞琴刊》中均有记述。一九四七年,该琴复在北京出现,为名古琴家管平湖之弟子程宽所得,乞管氏为之修整,由于发音沉细温润,乃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