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doc

上传人:rdwiirh 2018/2/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剖析

摘要: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等问题,削弱了会计经济管理的作用。委托代理双方签订的契约不完备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外在条件;交易双方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内部人的控制与企业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等问题,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应建立合理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监督系统;制定完善的法规;建立科学的契约约束与刺激机制;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相结合,以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思路
会计信息系统及其产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这不仅包含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微观决策,还关系到整个资本市场正常运转和国家经济秩序的宏观政策。在会计信息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越演越烈。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借鉴西方现代企业理论来透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经济学分析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符合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根据经济学原理,只有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即企业从会计信息披露中获取的收益大于其披露成本时,企业才会主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信息披露成本包括信息提供成本和竞争劣势成本。前者指从建立财务信息系统到会计信息披露完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后者指竞争对手或合作单位利用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调整其经营或谈判策略,从而使企业处于劣势引起的成本。企业对信息披露成本的牺牲直接影响其所提供会计信息的质量。另外,信息披露越是充分详细与可靠,就越有可能导致竞争劣势成本的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因而在披露此类信息时往往予以淡化,甚至不予披露,而此类信息却是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取舍评价时特别关心的最具相关性的信息。现实中企业面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与竞争劣势成本这一矛盾时往往选择了降低竞争劣势成本,因而导致其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
。在契约分析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制定与执行的契约往往不完备。契约的漏洞便产生了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指公司收入在扣除全部固定的合同支付后,对其利润的要求权。由于公司的剩余通常不确定,在固定的合同收入被支付前,剩余索取者什么也得不到,因此公司的剩余索取者也是公司风险的承担者。剩余控制权指契约没有特别规定的决策权,实际就是管理者即经理的自由处置权。由于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管理者在委托代理制度安排下,利用其专业技术和组织知识,获得一种难以制约的权力,从而导致剩余索取者即所有者(或公司董事会)拥有剩余索取权。股东们不再直接监督其他要素的行为,往往无法控制公司,加上公司管理的层级增多,使某些重要岗位上管理者的行动得不到应有监督。
。在现代企业中,经理人员和职工比出资者更了解企业情况,具有信息上的优势,因而前者称为内部人,后者称外部人。内部人控制即经理人员事实上或依法掌握了企业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使外部人难以监控。由于经济转轨过程中,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及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加之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权制度缺陷,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这往往给企业的规模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弊端,产生虚假的会计信息。这样的企业行为目标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经理和职工个人利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