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文档名称:

《岩石学》课件第二十二章 硅质岩[精].ppt

格式:ppt   大小:4,111KB   页数:3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岩石学》课件第二十二章 硅质岩[精].ppt

上传人:yuzonghong1 2018/2/4 文件大小:4.0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岩石学》课件第二十二章 硅质岩[精].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十二章硅质岩 (燧石)
定义
认识1——是由盆内自生的硅质矿物组成,含量>50%的岩石。
认识2——是由生物作用、化学作用、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某种火山作用
形成的,SiO2>70%的岩石。
注:不包括硅质胶结石英砂岩、石英岩等富硅质岩石。
一、一般特征
: 灰黑、灰、灰白、绿、红等色。
:
硅质矿物:盆内自生的蛋白石、玉髓、石英。
混入物:粘土矿物、碳酸盐矿物、氧化铁矿物等。具体混入种类和含
量与相邻岩石有关,甚至形成过渡性岩石,如硅质泥岩、硅
铁质岩。
(1)蛋白石(SiO2·nH2O)
含不定量水,非晶质结构或胶状结构,组成硅质生物(海绵骨针、放射虫壳、硅藻壳)的骨骼,不稳定,常转变为晶质玉髓或石英,部分为方英石。大量出现在新地层里。
成因:化学成因或生物成因。
(2)玉髓(SiO2·2H2O)
隐晶质结构,纤维状晶体,集合排列呈放射状、球粒状,较多见。
成因:化学成因或蛋白石重结晶成因。
(3)石英(SiO2)
大量出现在老地层里。
成因:化学成因或蛋白石、玉髓重结晶成因。

胶状结构、隐晶质结构、微晶结构、生物结构、结晶粒状结构。
有时具鲕状结构、内碎屑结构、交代结构,重结晶后颗粒特征消失。

一般为块状层理、块状构造,结核状、条带状构造、叠层构造,有时条带内具水平层理、交错层理、粒序层理。

致密、细腻、坚硬、性脆、声响、抗风化、贝壳状断口、刀刃状边缘、蜡状光泽等。

主要为层状,与硅质岩、泥岩、碳酸盐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组合在一起,如前寒武纪硅铁质建造。
或呈结核状、条带状、透镜状,分布于碳酸盐岩中。

广泛分布,位于碳酸盐岩之后。主要分布于前寒武纪地层里,组成硅铁质建造——鞍山式铁矿,以及寒武、奥陶纪的燧石结核、硅质页岩等。

生物成因:具生物特征。主要为硅藻、放射虫(前寒武~至今),后者多
生存于深海环境。
化学成因:无生物特征。大洋中脊以及活动的大陆边缘,岩浆水或海底火
山喷发形成热海水中含有较多的SiO2,随温度降低,化学沉淀形成。
陆地化学风化形成的水体中含SiO2极少,难以形成。

硅藻土:疏松多孔、吸附性强,用于净化水、糖酒,石油化工领域过
滤、漂白、吸收,隔音、隔热、保温材料、橡胶填料。
其他岩石:用于研磨材料、耐火材料,色泽艳丽的作为工艺品原料。
注:
岩石性脆,节理裂隙发育,抗压强度降低,透水性增强,工程治理中应加以注意。
三、主要类型
(岩)
主要由硅藻组成,一般<,硅藻呈三角形、圆形、纺锤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
质纯呈白色,土状质软,结构疏松,孔隙度大,吸水性强,强烈粘舌,密度很小,~。
具块状构造时,称为硅藻土。固结成岩后,称为硅藻岩。
具水平层理时,称为板状硅藻土,风化面常因失水翘起,形似翻卷书页状。山东临朐。
硅藻仅保存于侏罗纪以后形成的硅藻土中。
200倍水中硅藻
硅藻——生物化学作用
(岩)
灰黑色、灰色。矿物成分与地层形成时代有关,时代越老含石英和玉髓越多,时代较新的含蛋白石多。具体可分为:
层状燧石(岩):
单层厚几厘米~几十厘米,往往与碳酸盐岩、泥质岩、砂岩组成互层共生,厚度达到几十米~几百米。有时以规则的条带状、透镜状产出。
属于原生化学沉淀成因或交代成因。
结核状燧石(岩)
主要分布于碳酸盐岩中。一般5~15cm,呈
球状、棒状、卵状、盘状、葫芦状、串珠状及不
规则状顺层分布。
主要为交代成因。常见成岩结核和后生结核。

含氧化铁的硅质岩石。以石英为主。
色艳,分布不均匀,呈红、绿、黄、黑等鲜明色斑状、条带状,成为宝石、试金石以及工艺品原料。
火山成因。与火山岩共生,夹有铁矿,形成“碧玉铁质建造”——鞍山式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