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验诊断知识点总结
概论
实验诊断的基本概念
指医师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包括实验室前、临床实验室和实验室后3个部分。
实验室前:包括医师对患者的分析、检验项目的选择和组合、与上级医师的商讨、医嘱的制定、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
临床实验室:接收合格的患者样本,对其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血液学、生理学、细胞学、病理学或其他方法的分析,获得对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实验数据。并提出检查范围内的咨询性服务,包括结果解释和为进一步的检查提供咨询性服务。
实验室后:临床医师结合实验室检验项目报告及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病情发展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实验诊断学发展的五方面变化
自动化标准化分子化个体化床旁化
床旁检查(POCT)是指在患者旁边进行的医学检验。
实验诊断质量体系和影响因素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①室内质量控制②室间质量控制③实验室质量控制
影响实验诊断的因素
①实验室前因素②实验室因素③实验室后因素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重点)
血液
种类:全血血浆血清
采血部位:毛细血管采血(婴儿) 静脉(大部分) 动脉(血气分析仪)
采血时间:空腹采血(临床生化) 特定时间采血(激素、药物)
随时采血(急诊)
采集后处理:真空采血管
①抗凝剂草酸盐 2mg/ml血液
枸橼酸钠 5mg/ml
肝素:-
EDTA-Na2:1-2mg/ml
②及时送检
③微生物检验的血标本: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前采样并立即注入血培养皿
骨髓标本:形态学检查(立即制片-干燥) 培养(无菌操作,立即送检)
排泄物体液标本
中段尿标本(女性尤为重要) 粪便标本痰标本
实验诊断的应用和评价
正确选择检查项目确定诊断辅助诊断鉴别诊断
针对性有效性经济性及时性
常用的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
诊断灵敏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诊断特异性:只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诊断准确度:只某检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的检验结果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比。
连续定量数据分析:使用检验项目临床性能评价(ROC)分析方法制成评价曲线。
临床血液学检测
血液一般检测
血液学的一般检测的定义
血液学的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为血液常规检测)、网织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
红细胞的检测和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成年男性>*1012 血红蛋白>170g
成年女性>*1012 血红蛋白>160g
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生理性的见于新生儿胎儿以及高原地区居民。病理性见于严重慢性心、肺疾患。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
原因未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
高达7-10 血红蛋白可高达180-200 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
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比成人低10%-20%,部分老年人以及妊娠期妇女也会低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红细胞形态改变
正常红细胞: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致 d=6-9μm
厚度边缘部约2μm,中央约1μm,染色后四周呈浅橘红色,中央淡染区(中央苍白区),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3-2/5
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d<6μm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大红细胞:d>10μm 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巨红细胞:d>15μm见于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均:直径可相差1倍以上见于病理性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增生性贫血达到中度以上也可见。
形态异常
球形细胞:d<6μm 厚度增加> 体积小球圆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
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0%才可)
椭圆形细胞:横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