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外阅读指导三原则
 语文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堂讲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相联,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也指出:“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我们强调中学生多读书,当然要选择有价值的,而这就需要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
一、  层级阅读、循序渐进。
当代解释学认为,阅读理解重要的是解释者的前理解(已有知识框架)形成的视野(整体)与作品(部分)的关系。读者已有的知识框架有向本文敞开的倾向性,因此读者是在已有框架引导下进行理解活动。“前理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前的理解”,指的是阅读者在理解活动发生之前,主体就已经具有的对理解有着导向、制约作用的语言、历史、文化、经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对象的预期等综合因素。阅读前理解大致包括文体经验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积淀。
但是我们的许多阅读指导的合理性却值得置疑,其中隐蔽着极大的无序性和随意性。我们许多老师和家长,不管孩子多大,基础如何,动辄让孩子读古典名著,世界名著,这对于只有十多岁的初中生而言,实在勉为其难。比如四大名著中,哪一部作品最受初中生欢迎呢?调查显示,按学生阅读喜好由高到低依次为《西游记》、《三》因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情节、瑰丽丰富的想象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红楼梦》则因语言、情节不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而排在最后。由此可见,如果推荐阅读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学生现有的阅读前理解范围,势必会造成部分优秀的文化作品没有在最佳的时机与合适的学生相遇,本可很好抓住的文化传承机会将与学生失之交臂。
罗彻斯特大学的爱德华·德赛教授认为:“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从事并且颇有乐趣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所以,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有阅读前理解力地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设置,让学生扩充自己的阅读前理解视野,拥有突破阅读障碍的勇气,找到阅读兴趣所在,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验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乐趣。在坚持有利于全面优化中学生素质基础结构的基础性原则,遵循中学生实际学力、智力、心力的量力性原则。在读本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由易到难、由中到外、由短到长。努力寻求效用的功利性与品位的经典性的有机统一,强调读本的典范性和精品意识。
二、  拒绝单一、有读无类
课外阅读指导要跳出语文看阅读,拒绝片面性。有的学生误以为课外阅读就是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只重视与语文有关的内容,否则拒之门外,故而科普、法律等书籍很少问津。如果中学生看课外阅读只局限于文学名著,而不扩大阅读面,不读或少读其他课外书,获取的知识面必然狭窄,视野就不会开阔,势必影响将来的发展。如此阅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其实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政治、历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时文、美文等他们一般会乐意接受。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时,应该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体系,满足不同需求、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认知水准学生的课外阅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