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是由【学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标明确了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界甚至流传“得作文者得语文”的说法。但对于习作教学,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得其法,学生畏写、教师畏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急需找到一种适合农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方法。笔者经实践发现,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效率。一、思维导图的定义、类型及构建框架(一)思维导图的定义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有效,是一种实用型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连接。博赞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维主张自由发散联想,即围绕一个思维原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注重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主张想到即合理。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刘濯源结合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较早提出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学科思维导图的结构化思维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每个概念之间必须有清晰明确的逻辑关系,才能用引导线将其连接起来,不能进行无理由的连接。本文所提到的思维导图是将上述两者合一,既充分利用一般思维导图的自由发散性,又关注发散层级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二)思维导图的常见类型及构建框架在教学中,常用的思维导图类型主要有树状图、树枝图、蜘蛛图、气泡图、鱼骨图、网状图等,其常见的构建框架主要有以下几种。。对各发散层级而言,思维导图发散过程中的关键节点,本级发散出来的各个向度,又是下一层级发散的发散点,这样的发散节点称为该层级的关键项。。围绕关键项进行思维发散后形成的不同角度的发散内容或方向。本文研究的思维导图各发散向度之间的关系是:(1)性质(内容)统一;(2)都属于关键项中不同角度的内容;(3)相互之间互相平行,不存在从属关系。。围绕中心关键项进行思維发散后形成的第一次向度,称为一级发散;围绕一级发散出来的向度为关键项进行第二次思维发散,得出的第二轮发散向度,称为二级发散;以此类推,可形成三级发散、四级发散……理论上,思维可以无限发散,发散的层级可以无限延伸,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般操作至四级发散。例如,习作《夸夸同学的闪光点》,其思维导图的构建框架如图1(见下页)。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一)利用思维导图转变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传统的习作教学模式是“一教二写三改四誊抄”,教师通常使用讲授法帮助学生审题,然后以范文为例进行写法指导,再让学生动笔写,写好后自己修改或同学互改,最后誊抄在作文本,上交给教师批阅。部分有经验或有方法的教师会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积累各种写作、表达方法,或结合具体例文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部分教师找不到科学的硬背一些词:..句,然后给出模板让学生生搬硬套。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丧失习作创造能力,写出来的习作内容千篇一律,脱离生活实际,情感不真实。长此以往,学生畏写、教师畏教,最终形成了“谈作文色变”的恶性循环。笔者从传统习作教学不注重训练学生思维的问题入手,尝试把思维导图运用于习作教学的各环节中,使学生通过训练熟练掌握思维导图技术,训练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以及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最终提高习作效率。例如,在习作课《夸夸同学的闪光点》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谈话、课件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闪光点,并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这样教学,看似拓展了很多写作素材,可学生在写作时仍提炼不出典型的习作素材。而借助思维导图,则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炼习作素材,如以“闪光点”为中心关键项,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先个人尝试完成思维导图,再小组交流补充,最后各组代表反馈,汇总形成完整思维导图(如图2)。直观、条理清晰、分类合理的思维导图,能再现学生思考的全过程。在学生进行习作前,训练他们先绘制这样的思维导图,再从中筛选典型的角度进行构思,既可以提高习作效率,又可以使习作更接近生活实际,有效避免了千篇一律的问题。(二)利用思维导图减轻学生畏难心理在传统习作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阅读积累的词句、表达方法,将生活中的事物转化为书面语言进行表达,这对积累不足、书面表达能力差的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困难,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加上教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习作更加畏惧。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转化的桥梁,起到过渡缓冲的作用,降低学生习作的难度。:..在习作初始阶段,教师应不急于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而应让学生先绘制思维导图,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再现思考过程,降低表达难度。这种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适合学生思考与表达,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特别活跃,参与度极高。当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再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进行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其难度较之传统的直接表达要容易。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再觉得习作是一件困难的事,习作兴趣逐渐提高。(三)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处理习作素材的能力思维导图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发散性,可以让学生在拓展习作素材时,将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全部罗列出来。仍以上述习作《夸夸同学的闪光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逻辑性、条理性,将罗列的素材进行合理分类,逐层级有条理地进行拓展(如图3)。这样直观的素材思维导图可以利用层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和条理关系,帮助学生有效处理习作素材,从而保证了习作结构的完整与严谨,使描写更具体、生动。(四)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习作构思能力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学生对习作进行构思时往往只列出提纲,然后下笔习作,甚至有些学生只是在脑子里简单思考,边想边写。待初次习作完成后,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反复修改。这样写作,很容易出现习作结构不严谨、整体布局不完善、内容空洞、情感不真实等问题。而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习作教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多了一道绘制思维导图的程序,但习作效率不降反升。因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习作构思的过程,当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习作的构思也就基本完成了,学生进行习作表达时,只需要:..按照之前绘制的思维导图有条理地拓展就可以了。以习作课《我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如下习作构思(如图4)。思维导图的绘制类似把习作的骨架立起来,它可以对习作的整体结构进行合理谋篇布局,使学生对习作“胸有成竹”,下笔时可以按照思维导图中罗列的素材进行“添枝加叶”“丰富色彩”“饱满情感”等加工,从而有效解决“下笔无言”“言之无物”等问题。(五)利用思维导图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传统的习作教学中,由于学生整体统筹安排能力不强,在边想边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习作语言啰唆、词不达意、主题不明、描写不生动等问题。而思维导图类似于发言提纲,通过线性结构使学生的表达切合主题,结构层次分明,拓展性结构又能使学生的表达更具體、全面。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将即兴产生的优美词句标在相应思维向度旁,以便在习作时使用,从而使表达语言更丰富。经过长期的思维与表达相结合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即使脱离了直观的思维导图,学生也能在大脑中按思维导图的思维习惯合理、正确、科学地表达。(六)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习作评价和加工能力思维导图在习作评价与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告知并教会学生理解各质量层次作品的具体评价指标,使学生进行习作自评与互评时有据可依,知道应该从哪些角度对习作进行评价;二是习作前的构思图可以作为评价与加工习作的依据。在传统习作教学中,学生对初步完成的习作进行修改时,一般只会改一些标点、字词、语句上的毛病,而对更全面、更深入:..的加工则力不从心。因为加工不得法,学生往往反复多次修改也难以得出高质量作品,从而制约了习作能力的提升。而有了习作前的构思图,学生在初步完成习作时,就可以对照思维导图中的构思逐项对比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与加工处理。这类似于一项建筑完成施工后,验收方可以拿着施工设计图进行检验,并提出整改意见。(七)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研究中,专家们提出了构建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其中一方面就是“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传统的习作教学往往没有对学生思维进行专门的关注与专项训练,基本是在平时的教学与积累中零散地进行,有时只能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我习得。而思维导图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和工具,将之运用于习作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发散思维、增强逻辑思维等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思维品质。综上所述,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开放性、自由性与习作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结构性、规律性开展习作教学,能有效提升习作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同时,结合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运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将习作与生活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与整理信息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