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劳技论文
谈“角色转换”在小学劳技课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 本文介绍了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把“角色转换”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融入到小学劳技课的教学中,通过这种以学生“教”为主的角色转换创新教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让角色转换的魅力在劳技课中充分释放。
[关键词] 劳技课创新角色转换
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浙江省小学劳技教学建议》指出:“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解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
劳技课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注重以学生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合作能力。教师在进行劳技教学时,要能够有意识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实践能力,发挥劳技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我认为在劳技课堂教学中,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意识;再适时地巧妙点拨引导,让学生不再以被动学为主,而是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与教”。在劳技术课中怎样做到真正的角色转换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氛围
【现状分析】:以往的劳技课中,老师总会先运用多媒体出示美丽的作品吸引学生,接着马上提问是怎么做的,在学生简单回答怎样制作之后,老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把“怎么做”、“要注意什么”一一“传授”给学生,生怕学生还不明白,就再演示。当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再进行独立制作。
这是我们在小学劳技动手实践课中最常用的情境创设模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在学校里重要的不是学得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学会一个会学习的能力,学会自己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说教师应着重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而不应只关注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这就需要将“以教为主”转变成“教为不教”的教学观念。
我们知道要让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就不再是“示范——模仿”,而应该是让学生先思考、交流制作方法,但凭空思考到底有多大效果呢?学生能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吗?那是不大可能的。
【教学建议】: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的首要前提。所以,创设的关键就在于尝试。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然后抛出让学生尝试讨论制作的步骤和存在的问题。
如浙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劳技课中的“编纸绳”一课中,我在情境创设中就改进了以往的情节创设模式:
(出示课件,展示多种纸绳艺术品)
师:同学们你们想自己尝试制作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吗?(生:想)
师:但每一件工艺品都需要一样原材料,你们知道它是怎样制作吗?
(生1:用手搓一下就好了;生2:那样不行,会散掉的,应该像扎辫子一样。)
师:我们班的女生真的很有经验哦,早晨起来梳头的时候,有没有看过妈妈给你们扎麻花辫?哪位同学会扎呢?(先让学生讨论,调动积极性)
【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比较成功的,我在劳技课中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了,讨论的结果也是出乎意料,学生不仅会麻花辫的扎发,还会其它多种绳子的变法,为课堂下一环节的学生实践提高了良好的氛围。
二、巧妙的点拨引导释放学生角色转换的魅力
【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