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论文生命教育论文:大学生生命观现状调查与生命教育
摘要: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采用自编问卷对安徽某大学6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珍惜生命,曾经想过自杀,认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死亡可以结束所有的烦恼。高校需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死亡态度;生命教育
(安徽芜湖2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招标项目)(项目编号:2011sk703)的研究成果。
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理解和基本观点。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过程。[1]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方式提出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是生命教育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特别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已基本成熟,而中国大陆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才才开始对“生命”问题进行研究,发展较为滞后。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生命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我们发现以往研究偏重于某一侧面的理性思辨,缺少足够的对大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调查大学生对生命的态度、对自杀的态度、对死亡的态度、对生命教育的态度,以期为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本调查从安徽某大学五个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音乐学院)中随机抽取在校本科生60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生命观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7份,%,其中男生214人,女生373人。。
二、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大学生都认为“生命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与孙勇等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2]同时,%的大学生认为“生无可恋,不如死了干净”,这些大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对生命的本质不能很好地认识。
由表1、表2可知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从来没有想过自杀”,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自杀是懦弱的表现,想逃避现实”、“自杀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最高形式的反抗”,%的大学生都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由此可见,虽然多数大学生都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仍有不小比例的大学生存在着漠视生命的现象,这与初智巍等[2]的调查结果一致。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内心脆弱,无视生命的神圣,缺乏对生命应有的责任心。
由表4可知,%的大学生对于死亡能够坦然接受,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于死亡持恐惧、害怕的态度,%的大学生甚至还认为死亡“可以结束所有的烦恼”、“可以让灵魂得到解脱”。这与徐颖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