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辨析元青花瓷.doc

格式:doc   大小:518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辨析元青花瓷.doc

上传人:q1188830 2018/2/11 文件大小:5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辨析元青花瓷.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辨析元青花瓷
 
(史爱平)
 

元青花瓷器异常珍贵,而包头近几十年陆续发现和出土元青花瓷数量不少。不仅包头博物馆大小件都有,民间收藏也不少,完整器和瓷片都很丰富。经过对当地大量瓷片和完整器的探寻及结合国内外情况研究,发现元青花瓷器在目鉴中有五点因素最关键,是给以肯定或否定的主要因素。即造型工艺、胎质、釉质、颜料、画风。在这些主要因素外涉及到一些有争议的可做为参考因素。

主要因素
 
一、造型工艺。
造型为元代风格,类型化而非一致化。就是每一类造型只是大致一样,并不像明清瓷器造型十分严谨。比如缠枝牡丹纹大罐类,只是大致相同,每一只和每一只高低胖瘦宽窄均不一样;再如兽头罐,不仅每个罐的脖胫位置尺寸不相同,就是兽头的模样也差异较大。壶也如此,没有一只在各个部件尺寸都完全一致的(成对者除外)。这即是元代的认真中有点不拘小节或豪放大度的风格所致,这也正是同明清器物风格本质不同的地方。可从包头、国内外发现或拍卖的众多器物中看出这一特点。但并不是说同一类型的器物差别很大,如果差别很大,恐怕就不是同一种类型了。就目前情况看,可能还有不少未发现的品种造型尚待研究归类。
工艺上采用手工分段衔接制作,无论何种罐、梅瓶、玉壶春瓶、葫芦瓶及至小件如三足炉等等,五段四接、四段三接、三段两接甚至两段一接情况都有。这种琢器工艺一直从元明沿续到清代康熙时止。底足为手工旋削而成,足墙脊平切,脊外稍微斜削一圈留沿,足内墙向底中心斜削深浅不一,足底平面旋削留下旋纹(器里底部也可见此一情况),旋纹中心肚脐状或矮或鼓或平或只有痕迹。中、大罐足底旋削平缓或较平。由于手工制作,口沿、足底的整体平面都有尺寸差异、高低相错、或凹或凸之感。有的还出现跳刀痕、旋裂撕痕等。另外,在某些器里底部如三足炉等还有明显手工旋纹,其中心也留有脐状旋突,体现出元代的典型风格。能看见圈状接胎痕,于接缝中自然挤出泥痕,大多突出1-2毫米,较圆润,也有未挤出泥痕呈一圈凹痕或将挤出泥痕抹平的(特别是大罐类常出现此类情况)。
底部均不施釉,极个别底部施釉的器物有三足炉等。但仍不排除其它个别施釉的器物,对此要慎重对待。器内壁一般施半截晃荡釉,或不施釉。
二、胎质。
采用景德镇附近麻仓山所产的“麻仓土”和瓷石混合后制成胎体,也称“二元配方”。麻仓土白洁细腻,而瓷石是一种白中带灰色、绿色、黄色、浅红色的原料。所以瓷石掺得过头时,胎土颜色也会变得白中略带灰,而正常胎土配料比例合适时趋于莹白。至于到底是多少比例为白或为带点灰,因没有这方面的分析,故不能简单的下结论。关于麻仓土的颜色,元代孔齐《至正直记》书中说:“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今货者皆别土也,虽白而垩耳。”
所以元青花瓷的胎质以洁白为主,也有略带灰、带黄的(掺入过多瓷石)。带灰者只是一部分,但主要为白,这是主流。麻仓土烧成时胎质晶莹玉洁,高倍放大镜下可见其组织为细小结晶颗粒状,虽硬但不如明清胎质坚致、紧细,瓷化程度也较弱。麻仓土含有杂质,延佑期杂质最多,且大小不一,为黑、褐、焦糊黄等色小麻点。至正期杂质仍较多,至正后期胎质杂质略变少,接近明永乐时。
麻仓土含铁成份高,在炉窑烧制过程中在胎釉结合及露胎处会产生火石红,有的底足呈现大面积火石红并且有些还相当浓,有的稍浅一些,有的只表现出星星点点或只在胎釉结合处有一线微红。除了上述细节外,火石红还分鲜红和旧红,鲜红为新发现的器物(实际也属于旧,只不过看着新鲜)。近年有不少窖藏和新出土器物,这部分器物十分新鲜基本没有使用痕迹,其表面火石红保存状态也如新出炉一样完好。火石红的特征为桔红带有半金属光泽的自然颜色层,发生在露胎处和胎釉结合处,或在器底、器口、器里等釉薄处、缩釉处由里往外洇透出片片黄红色、褐红色的侵染或色斑。旧红为留传使用器的老痕迹,这种旧红完全是自然状态的陈旧表现,人为伪造几乎不可能,较易识别。
也有的元青花瓷胎并不出现火石红,这类胎土掏炼精细,杂质极微,胎面修压平整,瓷化程度不高,至正期末年多有这类胎骨。
由于火石红和麻仓土杂质属于自然分布,所以在露胎处表面观察时,二者均可于此范围内任何地方发现,互相并没有位置关系。即杂质可在火石红中,也可在火石红外其它地方,不一定。
胎骨中有手工拉胚时造成的零星狭窄气泡,这些气泡虽在胎骨内部看不到,但我们在元青花瓷片中已发现这一情况,另外部分器物做胚时有气泡于表面破裂造成好似被拉扯呈自然状态的小坑眼,有的坑很浅很不规则,有的破裂后坑不太明显只是比平面略微内陷一点。
麻仓土胎骨的晶莹白润如果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还会呈现一种类似煮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