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山水里的将军.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山水里的将军.doc

上传人:ohghkyj834 2018/2/11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水里的将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水里的将军
白色的雾在斜阳峰下飘荡着,整座将军庙已被雨丝浸湿,冷寂寂地显出了静谧。其实这是人的错觉,远处正响着天鸣地籁,是那里的喧响衬托了庙宇的宁静。既然许多雾霭都在轻歌曼舞,山峦间的溪流就不能不弹奏琴弦,密林中的鸟儿就不能不展开歌喉。只是四周的苍翠过于宏大,流水的旋律和鸟儿的鸣唱显得深远,让人觉得无迹可寻。
此时的游人还很稀少,门楼前的古榕树阔叶葳蕤,尽情地展示着它苍穹般的碧绿。从古榕树下走向正门,看见门楣上那块“唐李公之庙”的题匾时,时光的颜色便在我的眼前渐渐变黄。题匾上的“唐李公”就是唐朝的李宓,他曾是唐王朝的侍御史剑南留守,是那场天宝战争使他长眠于南诏的土地。李将军是受了唐王朝的派遣才来到南诏的,传说在讨伐南诏的战争中他沉江而死,因此他永远地歇息在了这里。
将军沉江而死的时候是唐朝天宝十三年,那时的大理地区并没建盖此庙,将军的孤魂只能游荡在苍洱荒野。到了明朝时期,洱海以东和巍山营头各有一支李姓家族,他们以李宓后裔的名义呈请大理知府,为李将军建盖了这座不错的庙宇。然而岁月的风雨不断地涤荡着庙宇的铅华,李将军虽有几个爱将陪伴,却是一动不动地熬过了数不尽的时光。想想李将军的那份失落,再看看四周的这份清幽,我觉得这两种东西可以相抵。
走进将军庙的正殿,几个来自大唐的将军已成了神的模样,就像一部史书打开了发黄的页码。中间的那位便是李宓,他身边的几位分别是英武将军、白马将军、忠孝将军、威镇五爷、感应六爷和先锋七爷,他们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就是白族人敬奉的本主神。当了本主的将军们就不再奔波了,他们或低头沉思,或举目远望,凝重的表情从没改变。这些将军在回想什么?是长安街的那片恢弘,还是大明宫的至尊王气?日月的轮回过于地长久了,将军们记忆被无数个季节一层层地覆盖,最辉煌的一幕已凝固在逝去的岁月里。
凝固的记忆中包括了忠诚,将军们或许是想到京城长安尚有许多风云,所以眼神中才掺进了几分忧虑。他们熟知的李隆基起初倒真是个好皇帝,他才二十来岁就平息了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的两次政变,那之后的唐王朝已经没有了那种纷扰与动荡。记得李隆基邀约宰相姚崇商讨国事的那天,滂沱大雨自天而落,他竟差人用自己的轿子将姚崇抬到兴庆宫。君臣二人促膝交谈,你来我往没有遮避,国事民事熟记于心。可是到了天宝四年,当朝天子纳了儿媳杨玉环为贵妃,李隆基突然地变了。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以后的唐王朝不再任贤纳谏,杨氏姊妹百般得宠,单是每月的粉脂费就高达二十万钱。有了美人的笑颜就有了太平盛世,皇上的耳朵只能听进安禄山、李林甫等人为他编排的歌舞之声,却听不进忠义大臣的半点批评。监察御史周子谅对皇上随意赏罚下人表示了不满,结果是这周子谅遭到当殿暴打,差点连小命也送了。忠义者一旦不敢站在皇上身边,拍马者自然就要凑过去,讨好与献媚,空话与假话,终于在朝廷盛行。
那时的南诏还算是平静,可是有人欺压了南诏又蒙蔽朝廷,两方的矛盾日渐激化,到后来竟引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天宝战争。唐王朝派来讨伐南诏的最后一个将军就是这庙中的李宓。李将军真可算得是忠勇之士,他来到南诏就日日挑战,却老不见南诏有什么动静。有一天他带了几名大将和亲兵登上一座山峰,看见南诏的兵卒寥寥无几,而待战的唐军却阵势浩大。满心欢喜的李将军看见斜阳峰下树木葱绿,一条瀑布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