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
(,北京100037;,北京100037)
[摘要]本文系统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因中国旅游业的兴起,地球科学界为旅游业服务而创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旅游地学20年来的成长历程、学科内涵、主要研究成果、工作成果及其对中国旅游业贡献,并展望了旅游地学的责任、任务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旅游地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地质学;国家地质公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4―0077―07
时光飞逝,人生易老,转瞬间从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1985年4月在京成立,已经过去了20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之时,回顾研究会20年来走过的历程,概要总结旅游地学学科内涵及其为旅游业服务取得的重大成就,以继往开来的精神展望其光辉前景,对所有旅游地学同仁,对为之服务的各界,特别是对研究会今后工作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一、旅游地学研究会的成长历程
旅游地学研究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是适应社会需求而生,并在服务社会中成长壮大的。大体可分为孕育、初创、成长和新开拓4个阶段,现分述如下:
(1978―1985)
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建设得到迅猛发展,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空前兴旺,冷清多年的名山大川一下热闹起来。与此同时学会活动也得到恢复,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了地质科普委员会,为了适应旅游业对地学知识的需求,地质科普委员会开始探讨地质学科如何为旅游业服务问题,组织出版了《探索地球奥秘》丛书。从1980年起,先后在北京、新疆、湖南召开了小型旅游地质座谈会,建立专门的旅游地质组织的建议被提出。与此同时,地理界开始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编写了旅游地理教材,为旅游区作规划等。在全国兴起的旅游大潮中,地学界走在了为旅游服务的前列。为了整合地学界的两股力量,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在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倡导下,1985年4月,首届“全国旅游地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旅游地学”(Tourism Earth-science)名词是在会议筹备过程中由陈安泽(时任科普委员会主任)和李维信(时任科普委员会秘书长)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体现整个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精神。“旅游地学”一词受到出席会议的地质、地理、园林、建筑、环保、旅游、文物、考古和博物馆界专家的普遍欢迎。为了使横向联合、多学科交流的学术活动继续下去,为了把整个地学界为旅游服务的同行团结起来,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一致推举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黄汲清、著名地理学家侯仁之为名誉会长,著名地质学家李春昱、高振西、殷维翰为科学顾问,陈安泽为会长,陈传康(北大教授)、田开铭(地大教授)、郭治(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司长)、夏宪民(国家计委副司长)、王秉洛(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李烈荣(地矿部水文司司长)、周国兴(自然博物馆副馆长)为副会长,李维信为秘书长。研究会挂靠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会的建立,为地学界服务旅游业创造了坚实的平台,开辟了中国旅游地学的新阶段。
(1986―1991)
旅游地学研究会(筹)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建设旅游地学学科,因为在“旅游地学”名词提出之时,并没有完备的旅游地学学科形成,而一个学术团体如果没有一个成型的学科来支持,是很难持久开展活动的。逐步建立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完备的工作方法和坚实理论基础的全新的旅游地学学科势在必行。研究会确定了从实践人手,走“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提高完善旅游地学理论”的道路,号召会员积极从事为旅游业服务的实践活动,努力参与旅游资源寻找、评价、保护和旅游开发规划等工作。每次年会一个主题,围绕建立旅游地学学科进行学术探讨,同时着手队伍和组织建设,发展全国会员和建立基层旅游地学团体,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发展副教授以上的全国会员300多名,建立了四川、福建、新疆、湖南、广东、浙江、云南、江西等地方旅游地学团体,通过全国和地方旅游地学团体和广大会员为旅游业服务的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资料、工作方法、工作经验,编写一部《旅游地学概论》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陈安泽、卢云亭等人的组织下,在崔广振的大力协助下,第一本旅游地学专著《旅游地学概论》于199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汲清名誉会长为该书作序:
“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陈安泽、卢云亭等同志编写的这部《旅游地学概论》[1],是该会建立5年来数百名会员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国广大地学工作者努力为旅游事业服务,将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旅游事业中去的一个创举。”《旅游地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