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
[摘要]本文研究了1986年至2005年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结构的变动情况,并对两类入境旅游集中的典型地区的旅游发展路径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中国入境旅游在总体趋于分散的背景下,也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集聚现象。第一,长期以来入境旅游在传统旅游热点地区高度集聚;第二,云南成长为新的集聚中心。对于前者的解释是,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较高的知名度使传统旅游热点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初就进入了一个动态的、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后者的解释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云南旅游成功地实现了从“低水平陷阱”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惊人一跃”。
[关键词]中陷阱;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6-0030-06
一、引言
旅游空间结构一直是旅游研究的一个重点,已有的研究包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宏观空间结构研究,以及以市场调查数据为基础的微观个体的空间行为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第一,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旅游流和距离衰减效应研究,如史密斯运用引力模型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居民到其他9个省及本省的旅游人数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王铮等基于威尔逊式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在GIS环境下分析了旅游资源的市场域,保继刚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建立了到京游客量的引力模型,吴必虎等对上海、西安、成都、长春四地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张捷等以九寨沟为例论证了游客距离衰减曲线以帕累托(Pareto)模型为最佳,并推算了不同市场范围及不同模式的距离衰减指数。第二,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如莫斯和威弗(Mercer&Weaver)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存在着一日游圈层、周末游圈层和假日旅游带的3个不同的旅游圈层,吴必虎也发现在上海周边地区形成了由一日游圈层和两日游圈层构成的环城游憩带。第三,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旅游空间结构模型的构建,如翁瑾、杨开忠建立的一个具有不对称特点的垄断竞争的旅游空间模型。第四,基于中国“地理实验室”的旅游活动空间集聚研究。马耀峰等认为入境旅游者的空间分布具有“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东西过渡、差异明显”特点,且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