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寻源问曲话雷歌
雷歌亦称雷州歌,即雷州半岛的民歌。当地居民将雷州歌亲切地称之为雷州半岛的母歌,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使其成为岭南红土文化中一支瑰丽的奇葩。雷州民歌与客家民歌、潮汕民歌、广府民歌一并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民歌,雷州人民的即兴而作,随口而唱,让雷州歌广及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为了拯救和保护这一艺术瑰宝,2008年1月雷州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为雷州歌的进一步研究探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雷州歌的研究区域是以雷州市(原海康县,现属于湛江地区)为中心,覆盖周边十余个市、县,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经过研究专家及学者们的不懈努力,雷州歌的研究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一、雷州歌的源流之辩
雷州歌的源流问题从目前收集到的相关论述中不难看出,雷州歌研究者们曾付出极大的努力,但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不同,到目前为止,尚未达成相对的共识。雷歌研究会会长何希春先生于2001年8月从海南考察归来,以一篇《雷歌源流在哪里?》引起了研究圈内激烈的争论。由此,研究者们通过深入民间,寻访周边,远达闽南地区,近抵海南宝岛,收集到大量的相关信息,最后形成了据理力争的“闽南学说”与“本土学说”两派观点。
关于雷州歌源流的讨论,首先基于雷州歌的研究者们对何希春先生
“雷州歌的源头当是闽南民歌在雷州半岛的流传与发展”的闽南学说而展开。何先生考察了闽南、海南等地的民歌,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了雷州歌与闽南地区,特别是莆田一带的民歌有同出一辙之疑,结合海南民歌的特点以及对源流的定论,以此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列举了大量的民歌实例进行论证。不难看出,何希春先生对海南、闽南的考察充满信心,大胆推测的同时,极力捍卫着雷州歌源流的闽南学说。本土之说显见于王国汪、陈湘、吴茂信、王钦进等学者的言论之中,他们将语言是民歌的基础作为争论的依据,认为先有雷州话才有雷州歌,既然雷州话是土生土长,雷州歌的源流探究绝不能离开本土的视野。王国汪先生在其“雷州歌历史文化的瑰宝”一文中,提出“雷歌是雷州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艺术”的不同观点,王先生认为:“雷州歌源远流长,系从雷州谚语、雷州歌谣演变而来的”,可以看出,本土学说认为雷州歌是源于雷州半岛的,从“谚――谣――民歌”的思路,诸朝诸代进行梳理分析,最后结论雷州歌是雷州先民自己创造,世代相传而来的本土民歌。
综上所述,这些观点如从每一位学者论述的角度去理解,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问题在于怎样理性而客观地梳理本土与闽南的交流和碰撞,怎样区分闽南民歌的特征与雷州歌的语言异同。基于雷州歌源流研究仍存在着“闽南”与“本土”的不断讨论,本文认为,要通过对原始时期与雷州歌相关的实物、资料来分析解读,探讨雷州歌“本土”与“闽南”之间融合及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旨在于追溯雷州歌形成的主要历史渊源,使广大雷州歌学者以及爱好者对雷州歌早期的发展变化轨迹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二、雷州歌的演唱形式
雷州歌大多体现为即兴而唱,出口成歌,节奏较自由,延长音尽情使用,音乐素材比较简单,运腔基本在第二句,句尾则有基本音型,一般多以阳平韵为稳定音结束。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班本唱三种。
(一)独唱
独唱也叫歌谣唱法,为独自一人演唱之意,也是雷州歌的基本演唱形式,节奏自由,曲调进行平稳,音域不宽,大都在4―5度之间,最多到6―7度,旋律中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