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近代陕西洛南戏曲发展历史管窥
洛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戏曲发展历史悠久,秦腔、花鼓,久唱不衰;城镇乡村,田间地头,乐声不断;节日喜庆,婚丧嫁娶,唱腔不息,在近代洛南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解放前石门民间戏曲发展始末
石门在关中一带,素有“东府秦岭南,古镇石门川,戏曲很发展,盛行是乱弹”之说。据访查,从清光绪年至解放前,石门民间业余剧团一直活跃在秦岭南北,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清朝以前,农村文化相当贫乏。每逢过年、佳节或遇庙会出现说书、弹唱、曲艺场面时,人们远道近旁赶来观看。到了清光绪年间,石门杨河庙底村的武秀才雷雨电组织起一个十余人组成的“影子戏”自乐班,来往于麻坪、东塬和上山一带巡回演出,还经常应聘到石坡、巡检等地演出,随之名声鹊起。雷雨电武艺高强,又是“哥老会”成员(即江湖组织),他经常出山在华阴、华县、潼关、大荔等地演出,特别是在潼关塬一带演红后,受到当地“戏班”的嫉妒,时常受欺。他在一次去潼关古庙会演出中,适逢当地戏班班头在场,对方看他个头不高,出言不逊。为了扭转局面,雷随手关了庙门,右脚一踢将放在庙内的一个大梁挑起,双手挟持将门顶住。此举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班头见状立即跪地磕头求饶,设宴赔情道歉,并保证自乐班今后演出绝对安全。从此,庙底自乐班更是名扬潼关,一路顺风。
“辛亥革命”后,自乐班人员老化,不久自行解散,戏箱出租梁头塬后,赎回一少部分,一直保存到抗日战争期间被毁掉。
民国以后,石门各地民间业余自乐班、演出团、社火队在乡间红白喜事、庙会和节日中非常活跃。民国十一年,杨河上埝村成立了业余花鼓剧团(又名曲子戏),每逢过年过节和农闲季节,经常搭台演出,主要剧目有《阴功传》《狐狸缘》《亲家打架》《四岔捎书》《小姑贤》等。到民国十五年时,村上醉心戏剧的张生新自愿捐资,从外地买回了大衣箱和其他设备,聘请了“把式”(师傅)打出了“同乐会”的牌子,跨出境外,走乡串社,巡回演出。先在黄龙、巡检一带和潼关太峪、嵩茬峪等山区演出,随着演技的提高,石门、麻坪川道和石门塬等地也经常聘请他们演戏,一度十分兴旺。与此同时,位于左洛保的西河(今孤山乡上斜)村也相继成立了“曲艺”业余剧团,经常活跃在西麻坪和孤山川道。之后随着技艺的提高和道具的改善,也来石门各庙会进行演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赏。
原名庵沟保所属的马后村(今花庙乡花庙村一社)是陈姓户族村,文化比较发达,从民国三年起,村上就组织起曲艺自乐班,经常活跃在庵沟、苏、陈二塬及罗、马二沟和西府、商树保的一些村、社演出。民国十五年以后,由老艺人陈振海、陈开展、陈开明和乔振海等人发起,组织户族及各方面力量捐资从省城购置回戏箱,并增添设备,聘请社会知名艺人余老五、乔振英、乔玉春、张德娃和丁合子等三十多人,组成了生、旦、净、丑齐全的
“石门马后同乐会”,原来的曲子剧改成了陕西乱弹(即秦腔),先后排了《火焰驹》《四进士》《梅降雪》《梅龙山上吊》《打灶君》《三妮西征》《困雪山》《烙碗计》《江东招亲》《亲家打架》《灯棚会》《背靴子》《游西湖》《八件衣》《断双丁》《走南阳》等四十五个本戏和折子戏,出外演出。随着演出技艺的不断提高,演出地域也不断扩大到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