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嘉善县杨庙镇四达村村庄建设规划.doc.doc

格式:doc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嘉善县杨庙镇四达村村庄建设规划.doc.doc

上传人:jikouyg 2015/5/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嘉善县杨庙镇四达村村庄建设规划.doc.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嘉善县杨庙镇四达村村庄建设规划
规划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2月21日,中央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搞好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
浙江省委、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中共嘉善县委、县人民政府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实施村庄示范整治工程的要求,并组织编制了《嘉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以指导下一步村庄建设规划,四达村在布点规划中被确定为远期村改居。
四达村的建设规划应满足城乡和谐发展的长远要求,立足解决当前村庄突出问题,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切实改善村庄的生活、生产环境。
第一章村庄概况
一、地理位置
四达村位于杨庙镇中部,南靠镇区,东接三店村、芦荡村,北与翁村相连,西与三联村相临,。
二、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
四达村现有8个自然村,总户数452户,总人口1836人。,人均154平方米。
,农民人均收入8072元,集体可支配收入82万元。
村民主要收入来自企业打工和家庭横机编织,农业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村内企业以预制混凝土构件厂为主。
三、道路交通
四达村南临镇区,交通相对便捷,镇区育才路向北穿过村域连接翁村,是目前四达村的主要道路,,为水泥砼路面,现状还有一条东西向连接三店村的水泥砼路,,通组道路已硬化,-。
四、公共与社会服务设施
四达村村部于1990年建造,为两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80平方米。幼儿园设在村部南侧,占地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现有一个班,在职教师1名。
四达村自来水普及率为99%,水源为自东方自来水厂;全村电话普及率98%,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2%,全村煤气用户达100%,应用太阳能的用户约30%。
全村目前已建立起垃圾收集系统,每户设有一只垃圾桶,全村共有5名保洁员,负责垃圾收集工作,全村有公共厕所3座,垃圾收集点1处。
四达村位于三店防洪圩区,包括四达村、三店村、翁村、芦荡村,目前已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五、村庄建设
1、村庄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现状自然村落大多沿河呈带状或团状分布,保持了江南水乡传统的择水而居的聚集形态。
(2)通村公路、通组道路已基本浇筑完成,村民出行方便。
(3)已建立起村内垃圾收集系统及保洁制度,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4)村内河道保洁状况良好。
(5)村内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合作医疗、卫生厕所普及率较高。
2、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滞后
由于经济发展,村民收入提高,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要求新建、翻建住宅,但是缺乏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导致村民住宅建设形式不一,建筑色彩杂乱,传统的地方建筑元素正在流失。
(2)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
村内村民活动场所匮乏;缺少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缺少公共绿地。
(3)居住、生产混杂
不少农户经营家庭横机编织,其住宅还兼有生产功能,居住与生产混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房屋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建造时间较久的房屋外观已显陈旧;部分房屋的建筑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四达村现状农居点分布情况一览表
序号
农居点
户数(户)
人口数(人)
用地面积(m2)
1
蒋家浜
236
1040
150600
2
陆家浜
75
291
51700
3
陈庄浜
59
226
33900
4
翁村港
19
64
10000
5
陆苏底
23
81
13600
6
横埭浪
15
44
7800
7
湾里港
21
78
13500
8
金家村
4
12
2100
合计
452
1836
283200
第二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规划原则
1、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