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几种重点传染病介绍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疾病。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肝炎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血液、体液传播。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能耐受60℃30分钟;室温生存1周;干便中25 ℃能活30日;
在贝壳类动物、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能存活数月。80 ℃5分钟或100 ℃1分钟才能完全灭活。
紫外线1分钟、余氯(-)15分钟、甲醛(3%,25 ℃)5分钟可将其灭活。
HAV感染后早期产生IgM型抗体,一般持续8-12周,少数可延续6个月, IgG型抗体可长期存在。
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的抵抗力很强,对热、低温、干燥、紫外线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均能耐受。
在37℃可存活7日,56℃6小时在血清中30-32 ℃可保存6个月,-20 ℃可保存15年。煮沸10分钟、65 ℃10小时或高压蒸汽消毒可被灭活,%%过氧乙酸敏感。
(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HCV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将其杀灭;
煮沸、紫外线等亦可将其灭活;
血清经100℃5分钟或60 ℃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 ℃6小时处理后,可使其传染性丧失;
血制品中的HCV可用80 ℃72小时或加变性剂使之灭活。
(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HBV或其它嗜肝DNA病毒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原及引起肝损害。
(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HEV是肠道病毒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
HEV在碱性环境下稳定,对高热、氯仿等敏感,戊型肝炎病人发病早期,粪便和血液中存在HEV,但持续时间不长。
流行病学
(一)甲型肝炎
: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血清ALT高峰期后一周,少数患者可延长至其病后30日。当血清中抗HAV出现时,粪便排毒基本停止。
:HAV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在发病,输血后得甲型肝炎极少见。
: 普遍易感。<6个月婴儿不易感。我国以隐性感染为主(成年时抗-HAVIgG检出率达80%)。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等有密切关系。农村高于城市;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发病年龄后移趋向。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二)乙型肝炎
1、传染源:急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都具有传染性,但<6个月;
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DNA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2、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 人群中HBV携带者中40-50%是由此途径传播。
宫内感染:胎盘获得;
围产期传播:主要方式;
分娩后传播:母婴之间密切接触。
(2)血液、体液传播
血液传播:在我国是HB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体液传播: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也会获得HBV感染的可能途径。
(3)其他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昆虫等方式传播HBV意义不重要。
3、人群易感性:抗HBs阴性者易感。婴幼儿时期是感染HBV的最危险时期。高危人群:HBsAg(+)母亲的新生儿、家属、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者、多个性伴、静脉吸毒者等;
4、流行特点
(1)地区分布:以散发为主;农村>城市、南>北、西>东:
(2)时间分布:无明显的季节性;
(3)人群分布:婴幼儿感染多见,男>女,有家族聚集性。
(三)丙型肝炎
1、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输血及血制品;
(2)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
(3)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4)性传播
(5)母婴传播
3、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性。
4、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一般人群抗-%;
(2)时间分布:无明显的季节性;
(3)人群分布:抗-HCV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男女间无明显的差别。
(四)丁肝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HBV以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形式存在,以重叠感染形式为主。
HDV感染率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