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树立“读者”意识.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树立“读者”意识.doc

上传人:wawa 2024/11/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树立“读者”意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树立“读者”意识 】是由【waw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美文荐读树立“读者”意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树立“读者”意识文章是写给人看的,而有些初学写作者往往提笔就写,只顾自己一路挥洒,尽情宣泄,毫不顾及读者,遗忘了写作是一种思想、情感的沟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抓不住人。足球运动员要有“射门”意识,研发商品须考虑市场定位,写作自然要树立“读者”意识。 一、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心中有人,有个与之进行倾诉与沟通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详细的、特定的,也可以是虚拟的、不确定的。唯有如此,才能为自己设置一个话语“情境”,从而活跃思维、激发情感、有的放矢、从容行文。 历代有很多名篇,它们的话语对象往往具有唯一性,只是特定的某个人,可是却拥有多数读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陈情表》《出师表》《祭妹文》《与朱元思书》《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谏太宗十思疏》等等无不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越是私人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意义,越是隐秘的话题越深刻、越能流露真实的人性。这些名篇皆直面读者,因事陈词,情感浓挚,一挥而就,在心灵的面对面中爆发出剧烈的震撼力。有道是,古来佳作“书”“表”多,看来不无道理。很多佳作即使不是写给特定的某个人的,但在作者的心里也总是存在着读者的,而且这个读者并不总是被动的接受者,有时还会站出来向作者提点问题。比如《六国论》开头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来了一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这便透露出,作者在写作时是有“读者”在心中的。 学生写作,当然是给老师看的,但假如总是以老师为读者,则可能造成思维的模式化和语言的学生腔,我们完全可以因文体与内容的不同须要而变换自己的“读者”对象。可以设想,假如面对的是亲友,你的文笔或许会更温情委婉、潇洒活泼;假如面对的是论辩对手,你的言辞或许会更雄健有力,饱含激情;假如你面对的是社会公众,或许你的文风会更大气开阔,有指引江山之气概;假如你面对的是共同探讨者,或许你的思维会更深化细腻、灵动鲜活。因为有了一个特定的对象——不管是忠实的读者,还是爱挑剔的挚友,不管是观赏你的亲友,还是并不熟悉的公众,你都会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一种抒发的兴致,一种宣泄的痛快,处在亢奋状态的你定会妙语如珠,笔下生花。总之,内心有了“读者”,你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找到感觉,思想之河会因目标明确而流淌得更欢快,情感之花会因有人注目而绽放得更娇艳。 二、树立“读者”意识,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动身,顾及和敬重人们的阅读心理、审美。 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有一个精彩的说法:“‘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假如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敬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反对党八股》)最近在一张颇有影响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你那酒汪汪的玫瑰色女狐狸眼睛”。信任绝大多数读者面对这样的文字都会深感怀疑,甚至对其“艳俗”表示反感。写作不能光是“自我观赏”,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当敬重读者,充分考虑读者在阅读时的心理感受。白居易每作完一首诗,就令一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不解则又复易之。他身上这种珍贵的“读者”意识是恒久不会过时的。 在学生作文中自然不会出现上述这类怪诞的东西,但不考虑读者心理的事却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写材料作文,有的总爱在文章开头一字不少地抄录原材料,不懂得读你作文的人早已熟悉了这一材料;有的没有把问题想透想明白就执笔为文,就像煮了一锅半生不熟的饭,让人难以下咽;有的不懂得运用关键词、主旨句、提示语、转折语,把原本应由自己做的事推给读者,让人读后半天理不出头绪来;有的把众所周知的事例不厌其烦地排列文中……凡此种种都是缺少“读者”意识的表现。我们在写文章时应当这样想:即使自己所写的不能给别人带来愉悦和收获,至少也不能让读者空耗时间、味同嚼蜡。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第一段写了邹忌与城北徐公三次比美的故事,后来到朝廷见齐威王,邹忌确定是要陈述此事的,但文中却省略了,只写了他讲的“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这一句。为什么呢?因为读者已经从前面知道了这个比美的全过程。作者这样写,与其说是为了追求行文的简洁,还不如说作者有一种珍惜他人时间、让读者利用最短时间获得最多的有用信息的珍贵意识。 讲到对读者的敬重,最重要的唯恐还是不要讲别人已知道的东西,而是在文章中讲自己新的发觉、新的体验,正如古人所说的“前人已所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做也”。这或许是最难做到的,也是写作的最高境界了吧。作为一名中学生,不要把这一点看成高不行攀,而应把它当作自己的追求。须知,我有我自己的眼睛,我有我的发觉。任何人都有他疏于留意的地方,也有他精于发觉的所在。这种别人不留意而唯我感爱好的发觉,就是一种不行重复的独特体验,写下来也就对得起读者了。为了说明问题,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位同学暑期入川旅行,车过宝鸡,只见丛山叠岭,深壑纵横,陡壁湍流,鸟惊路断,总体印象一如地理课本上所言。他深感李白言之不虚,钦服古往今来创业者之艰辛不凡,但是假如仅仅把这些印象和感受写下来告知别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别人早已知晓。他感到此时他那精细的心弦还未被拨动。慢慢地,他悟出不断地钻隧道的火车就像自己幼时捉迷藏,东钻一头,西钻一头,总也找不到一个完全牢靠的藏身处,一个“迷”字突然跳了出来,这时沿途所见的那些蕴含深意的平凡小事也连贯了起来,好像比那些崇山峻岭更令人着迷:一座奇峰四面皆石壁,唯有山顶上是一块土,上面竟种了一小块绿绿的蔬菜。这是谁种的呢,莫非天上神仙?与铁轨仅有咫尺的一张石桌上,一老一少全神贯注地对弈,对轰然而过的列车毫不在意,他们何来如此雅趣?一位农妇在一独屋的门前纹丝不动地注视着疾驰的列车,久居于此的她为何今日偏偏如此注视?于是他写了一篇《秦岭迷趣》的文章。古人说:“凡我见闻所及,有与古今人雷同者,人有佳语,即当搁笔,或另构思。”这位同学做到了,自然也就有了一次胜利。所谓“读者”意识,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严格要求自己和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往往会孕育出创新,孕育出精品。 三、树立“读者”意识,还要擅长与人沟通和沟通,使文章具有情味和亲和力。 记得有一年的高考作文是“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一封信”,内容是反映一所学校环境受到污染的事。有些高分作文的一个特点就是与“编辑叔叔”如叙家常,留意感情的沟通,而更多的作文则是肃穆有余而亲切不足,遗忘了写信应有的语气和情味。不但在书信中,作者可以时常提及读者,实行和读者谈话的看法,而且在其他文章中也可照此办理,李白的叙事诗中就时有“君不见”“劝君”等话语的出现,使人倍感亲切。这种笔法到了现代就用得更多了,比如徐志摩写过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其中有这样一段:“奇丽的春放。这是你野游的时期。……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这道上有的是清阴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短短数语,提到“你”的地方就近十处。叶圣陶先生对此评价道:“一般文章是以读者为对象的,虽然不用‘你’字,实在却随处有'你‘的意思含在里头。现在明白地把读者称着’你',就见得特别亲切,仿佛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友情,素来是‘尔汝相称’的。” 请不要以为只要多用其次人称就能增加文章的亲和力。请看一篇习作的开头:“你到过杭州吗?知道西子湖上的小瀛洲吗?你知道康有为对它的评价吗?最近我巡游了这个被康有为称为比五大洲都要美的名胜之地。”一连串的发问不仅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而且还有点低估别人以为人不如己的味道。从内心敬重读者,以亲切同等恳切的看法写作,这是最重要的,语言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有一个关键词是不能遗忘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