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造影剂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唐庚马根山
东南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
X
关注成功!
加关注后您将方便地在我的关注中得到本文献的被引频次变化的通知!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网易微博
摘    要:
由于现今介入诊断及治疗的广泛开展, 造影剂的广泛使用使得造影剂肾病已经成为医源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三大原因。造影剂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通过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以识别造影剂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对控制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非离子型等渗或低渗造影剂、水化疗法、N-乙酰半胱氨酸、他汀等可能对造影剂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本文作者就造影剂肾病防治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造影剂肾病; 危险因素; 防治措施; 综述;
作者简介:唐庚(1993-) , 男, 江苏盐城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E-mail:1542340002@
作者简介:马根山, E-mail:magenshan@
收稿日期:2017-02-25
Received: 2017-02-25
造影剂在现今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引起的一个常见且重要的副作用就是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 CIN)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 CIN已经成为医院获得性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 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现就造影剂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CIN定义及诊断标准
目前虽然尚无统一的CIN定义, 但最常用的标准是造影剂使用48~72 h后血清肌酐升高超过25% mg·dl-1[1]。此定义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并发现这与主要的临床终点事件有较好的关联性。
2 CIN发生率及病死率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术及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 造影剂的使用日益广泛, 已经成为医源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三大原因, 占所有急性肾损伤发生率的12%[2]。CIN发病率7%~11%, 部分取决于CIN的诊断标准及研究人群[3-4]。CIN患者在院病死率存在差异。Levy等[5]针对16 248名行冠状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 并发CIN的在院病死率为34%, 而未并发CIN者在院病死率为7% (, P<) , 可以看出并发CIN将明显提高患者的在院病死率。因此, 正确认识CIN的危险性并尽可能做好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3 病理生理学
目前CIN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CIN可能机制为肾髓质血管收缩引起肾实质氧张力下降[6]。肾脏血管收缩原因主要有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前列腺素生成、增强的利尿作用以及肾小管管腔压力升高。血液黏稠度升高、再灌注损伤、肾小管细胞直接毒性作用等也与CIN的发生密切相关[7]。此外, 氧张力的下降和长期的血管收缩导致活性氧基团如过氧化氢和超氧化物等生成增加, 可进一步导致肾损伤[8]。可见, CIN是由多种病理生理学机制共同作用引起。
4 危险评估
CIN积分
CIN的发生有多种高危因素。为了更清晰明了表达每种因素的独立危险性, Mehran等[9]在一个纳入8 357名患者的研究中创立了一种简便评价CIN风险程度的积分表, 将每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赋予分数:高血压, 5分;IA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