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党课学习总结
很荣幸在进入复旦的第二学期就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并参加了复旦大学第**期党校的理论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六节课,但是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党的思想理念进行的阐述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树立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升华。
有的老师着重从理论上分析党章的内容,细致地讲解了党章每一部分的内涵。有的老师结合自身的实际给我们讲述了自己入党的经历以及在当时那个艰苦的环境下一代人的奋斗和努力。这些老教授老党员的精彩讲演让我认识到入党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党员的身份将会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支光荣而伟大的队伍只是个开始,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其中,华山医院的张永信教授的课给了我很多感动,很多思索。1968年,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张永信教授和18名志合道合的上医学生,响应党中央“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组成了一支医疗队决心奔赴山区安家落户。直到抵达贵州山区后,他才知道什么是“苦”。崇山峻岭中只能靠脚走路、吃的最多的是“苦妈菜”、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尽管如此,张教授完全没有后悔,因为那里实在有太多需要帮助的病人。在当地纯朴的百姓眼中,张教授和他的伙伴们是神圣的。他将人生最宝贵的11年青春献给了大西南的贵州山区,克服种种困难,为当地的群众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有时候为了抢救一个病人,常常需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在大西南的11年里,张教授习惯了在危险的山路上抹黑行走,也习惯了一走就几十里,他笑称“自己正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脚印在和病魔赛跑”。1979年,张教授重新回到了上海医学院读研究生,之后留在华山医院工作。如今,他回到上海已经有30多年了,但是,他的心却仍然没有离开过那个山清水秀却又落后闭塞的地方。对于大西南,他始终怀有难舍的情结:“虽然人在上海,但是心还是和当地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我的第二故乡。如果条件许可的话,我希望更多的人去关心那些偏僻的地区,也希望更多的年轻医生能去那里锻炼一下,哪怕一个月、半年、一年。只有在那里呆过了,才会觉得医生对农村山区多么的重要,才会知道心底里要有哺育我们成长的广大民众。”
我们这代人可能只有从上个世纪的电影中才看过张教授讲的这些画面,这么艰苦的条件在我们看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而更让我感动的是张教授在讲述这一切的时候始终面带微笑,用一种近乎自豪的语气向我们勾勒出种种或紧张或欢乐或感人的画面。他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没有觉得那是人生中一段艰难的时光,他觉得那是他可以想象得到的最有意义的青春。我想,这样将个人的利益置之度外为了自己的同胞为了广大群众谋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也才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活着的意义。
张教授去大西南的时候跟我现在差不多年纪,同样的青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