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施工爆破方案
一、工程概况
设计概况
老东山隧道为单洞双线隧道,按160km/h客货共线设计,并预留200m/km客货共线条件。本隧道进口里程DK947+555,出口里程DK955+133,全长7578m,其中Ⅲ级围岩3120m,Ⅳ级围岩2700m,Ⅴ级围岩1758m。采用复合式衬砌,最大开挖断面为1536×1257cm。为满足工期要求、缓解施工通风解决弃碴场地等问题,在DK952+650线路右侧设置一处斜井,斜井长度615m,坡度(未考虑平坡道)%,井身倾角5°9′39″。斜井井身与正洞斜交,与左线呈47°。
线路坡度为人字坡,进口洞口段200m为平坡,之后4420m坡度为+3‰,其余为-3‰。
地质概况
测区属滇中高原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较大,地势东高西低,高程1800~2200m,最大相对高差约400m。自然坡度约20º~50º,局部较陡,地表植被较发育。
隧道进口端位于广通盆地边缘钱家坡村,向西于小坝箐村出洞,最大埋深约370m。
地层岩性
地表覆盖系全新统坡崩积层(Q4dl+col)、坡洪积(Q4dl+pl)及坡残积(Q4dl+el)淤泥质黏土、粉质黏土、块石土;下伏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j)泥岩夹砂岩、泥灰岩,下统马头山组(K1m)石英砂岩夹泥岩,普昌河组(K1p)泥岩、砂岩夹泥灰岩,高丰寺组(K1g)砂岩夹泥岩;侏罗系上统妥甸组(J3t)泥岩夹砂岩、泥灰岩。
洞身主要岩性为泥岩夹砂岩、泥灰岩。
地下水
测区范围内无大的地表水系,地表水主要为季节性沟水,局部分布常年不干的小水库(测段地表主要分布于DK952+500左700 m) 水,水库水为季节性雨水积水,流量随季节及降雨量而变,受大气降雨补给。
地下水以土层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为主。土层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沟槽内土体中,但水体以渗流为主,水量不大;测段地形地貌中间高,四周低,表水及地下水利于排泄,但隧道穿越砂岩属富水性中等~强含水层(组)地层,岩体垂直节理较发育,表水易沿裂隙下渗和富集。洞身老东山断层(F4)、官村至白云寺断层(F2)、哨村断层(F1)、蒙七铺向斜属储水构造,断层破碎带及向斜核部附近含地下水较丰富,开挖中可能遇到突水与涌水,应加强地质超前预测。江底河组(K2j)可溶岩地下溶孔发育,含岩溶水颇丰。
预计本隧最大涌水量为34600m3/d。
本隧不良地质为岩溶,特殊岩土为软土及石膏。隧道穿越的断层、破碎带、含水岩层、软弱岩带等,这些都是影响隧道施工的主要地质因素。如果在隧道施工前不了解和掌握这些潜在的特殊地质和特殊岩土,这些因素将会对隧道施工产生不利的影响。
,每月按30天计,、斜井2272m、出口2821m三个工区。
2、主要工程数量
(实方),,弃于DK948+100线路前进方向右侧约450m沟内;,弃于DK953+000线路前进方向右侧约150m低洼处;(),弃于DK955+600线路前进方向右侧1500m低洼处。弃碴坡脚采用浆砌片石挡墙挡护,碴顶设截水天沟,并作好碴场排水系统,以防止弃碴流失,污染环境。
3、技术参数
线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双线
区间线间距:5m
本隧按160km/h客货共线双线隧道设计,并预留200km/h客货共线条件。内轮廓采用《广昆线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双线隧道复合式衬砌》"广昆隧参(07)02-02"图。进口DK947+555~+575段及出口DK955+113~
+133段为重型碎石道床与无砟道床的有砟过渡段,铺设III型轨枕及60kg/m钢轨,内轨轨面至道床底面高度由77cm渐变至62cm;进口DK947+575~+600及出口DK955+088~+113段为重型碎石道床与无砟道床的无砟过渡段,铺设60kg/m钢轨,内轨顶面至设计道床底面高度由62cm渐变至57cm;其过渡段的道床结构详见"广昆施隧咨-1(10)__[25]”图;DK947+600~DK955+088段采用无砟道床,铺设60kg/m钢轨,内轨顶面至道床底面高度为57cm。
二、钻爆设计控制要点
最大限度地减少爆破震动对围岩的扰动,避免造成或加大既有裂隙而出现渗漏水现象;
控制后续爆破对隧道初期支护或衬砌结构的震动影响;
根据分部开挖方案,爆破时不影响相邻洞室的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控制爆破震动对临近建筑物的影响,确保地表建筑物的安全。
提高爆破效果,即隧道开挖轮廓的质量及机械化施工对岩石块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