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是由【海洋里徜徉知识】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研究??胡民晔摘?要:近年来,我国推行医疗服务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完成向医防融合模式的转型,而关键就在于,建立起跨越专业界限及传统组织的协作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满足群众对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本文以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健康管理作为着手点,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主要载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关键词:基层机构;医疗卫生;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应用效果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社会主要的疾病负担,群众对医疗服务需求逐渐增加,推动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完成向整合模式的转变。无论是基本医疗,还是公共卫生服务等,均属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范围内容,虽然两者在工作内容上具有相似性,但在功能、阶段方面均具有一定差异,使得在患者就诊时无法形成一体化的全程管理模式,特别是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健康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医防脱节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难以实现有效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提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进而对群众满意度造成不利影响,最终阻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和发展[1]。自2018年后,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文件,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防融合激励机制、服务模式、信息化应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推动我国医防融合服务模式的发展。同时,卫健委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充分发挥出家庭医生团队的独特优势,采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以强化医防融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2]。一、我国对医防融合服务模式的探索自医防融合这一概念产生依赖,我国各地均对医防融合服务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云南省在医防融合方面,针对高血压防治方面,创建了一种三位一体的管理架构,即“行政疾控专病”,同时创建出“医院疾控基层”的分工协作机制,还积极将基层临床医师与乡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及社区护士等采取合作,以家庭医生团队的形式,为慢性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以拓展出疾病防治管理的新方式[35]。如深圳市宝安区在医防融合方面,由慢性病防治院牵头开展,充分发挥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各个方面如必备药物配备、培训支持等建立起完善机制,将门诊与随访相结合,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新型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如湖南省怀化市针对医防融合的要求,积极建设慢性疾病医防融合管理的新模式,做到明确诊断、适宜处方、基本药物和健康咨询等服务。如安徽省构建的医防融合管理新模式,就是组织1名县级医生、1名乡村医生和1名村级医生作为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签约履约,且签约群众可享受8项医疗优惠政策,如住院报补提高5%、门诊报补提高10%及免费远程门诊等。其次,安徽省将一部分医保资金纳入到疾病预防经费中,以激发各级医生对履约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医防深度融合。从我国各地对医防融合服务模式的探索过程来看,无论是哪个地区,均在宏观层面对医防融合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但较少有地区对基层机构的医防融合实践经验进行介绍,因此,进一步推进基层机构的医防融合,以提高基层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居民对医疗服务满意度,是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未来发展探索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6]。二、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构建纵观我国各地区对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以重庆市沙坪坝区渝碚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五融合”健康管理模式最为适用且新颖,五项融合包括队伍融合、管理融合、绩效融合、服务融合及信息融合,已形成医疗与公共卫生互相促进的新型工作机制,本文现对医防“五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阐述,希望该模式可为全国各地区在探索医防融合模式方面提供实际经验借鉴。(一)队伍融实现“队伍融”,主要依靠对组织架构的重新构建,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原有8个科室进行重组,形成现在的6个科室,并依据合并原则,将药剂科与医教科进行融合,合并为医教药剂科,并将服务中心原有的公共卫生科撤销,将该科室工作人员分流至其他科室,如预防保健科及全科医学科等。其次,在全科医学科中设立10个家庭医生小组和3个家庭医生团队,依据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划分情况,由其为重点人群提供医疗服务,同时承担门诊服务,负责住院医疗服务等。同时,在预防保健科设立1个家庭医生团队及3个家庭医生小组,分别对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妇儿科门诊及肺结核患者等提供医疗服务[7]。此外,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科室下设的各个团队配备共享成员,如上级专家、中医医师、社区干部、志愿者和药剂师等,以协助小组成员实施相关工作,以形成新的组织架构。(二)管理融实现“管理融”,主要依靠对职能分工的调整,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医防融合成立起专门的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科室主任、党支部干部等,由领导小组对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改革全权负责,统筹相关绩效分配、组织架构即流程设计工作等,建立起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其次,在领导小组中,中心副主任任命为副组长,协助主任开展相关工作,而其他科室人员则负责对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落实。在管理融方面,通过对领导小组的职能分工进行调整,让各成员不仅对公共卫生服务进行管理,还分管部分医疗工作及行政后勤工作等,以真正促进医防融合。(三)绩效融实现“绩效融”,主要依靠对医防考核进行整合,团队或小组中核心成员的绩效均包括两个部分,即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在绩效指标设计方面,医疗服务部分的绩效设置了出院人次、门诊人次、预约诊疗、患者满意度及上门出诊等指标,而公共卫生部分的绩效指标则包括规范化管理率、知晓率、签约率和满意度等。在绩效考核方式方面,采用三级考核体制,由中心对科室或团队进行考核,由科室或团队对小组进行考核,由小组对成员进行考核;其次,采取交叉考核方式,科室或团队之间的交叉考核所得分值用于其绩效核算,而科室或團队的内部逐级考核所得分值则用于对小组或成员进行绩效核算。此外,采用自主分配方式,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监管下,给予家庭医生组长、团队长及科室负责人对人事、分配权的充分尊重[8]。(四)服务融实现“服务融”,主要依赖于对就诊流程进行再创造。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起2室3站6区,其中2室指的就是,慢性疾病门诊室及家庭医生工作室,其中前者由上级专家及全科家庭医生组成,负责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优先就诊和转诊,而后者则负责门诊、医疗服务及各个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并开展签约履约服务。3站指的就是设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站、健康体检服务工作站及妇幼保健工作站,家庭医生助手负责在工作站为患者提供登记、挂号等服务,同时还要提供各种公共卫生服务,如项目宣传、筛查、建档和随访等,所有来院就诊的患者均需经过工作站,才能够进入到家庭医生工作室进行就诊,或接受免费体检、预约接种等医疗服务,以便于健康管理服务成功覆盖至6区,包括医技区、接种区、签约服务区、住院区、门诊区及中医区,彻底突破传统的挂号后就诊再就医的服务流程。(五)信息融实现“信息融”,主要依靠对智能建设的强化。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全区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HIS)、公共卫生服务、电子病历和家庭医生签约等系统,其次,还覆盖了全市统一的医保结算、预防接种和药品采购管理等系统,此外,还配备了全国统一的传染病直报系统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系统。各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且自动配备了医学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智能体检及远程会诊等系统。目前,居民在中心就诊可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身份证等方式,全程完成体检,体检结果可自动录入到电子健康档案中,以初步实现信息融合。三、完善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的建议医防“五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居民知晓率及满意度等均有着重要意义。医防“五融合”模式不仅促进了基层全科医生的角色定位转变,还提高医疗与公共卫生的服务量,以促进分级诊疗格局的初步形成,不仅患者满意度提高,职工的满意度也得到明显提升[911]。但是,该种健康管理模式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处,如智能信息建设仍然滞后、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外部政策支撑不够等,限制了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由此,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完善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一)推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创新和优化医防融合健康管理模式,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借鉴医保系统全国联网共享经验,同时结合异地办卡结算等功能,从国家层面对医疗卫生的数据规范及功能标准进行统一,并统一对具有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各地依据本地实际医疗卫生情况,在各项基本功能基础上,开发出符合当地现状的补充功能,以实现以国家基本功能为基础,加入地方特色功能为补充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并将普遍适用的功能补充上升为国家基本功能,以实现对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和优化,以全面记录在不同医疗机构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而电子健康档案,完善预约挂号、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门诊信息查询、检验结果查询及健康状况评估等自助服务功能,同时对信息归纳与共享进行完善,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医护人员依托电子健康档案提供线上服务的工作量进行量化处理,并开展绩效评价制度,以引导对电子健康档案的有效应用[12]。(二)完善能力评价标准自2018年以来,我国卫健委在全国各地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现状,制定出适用的能力评价标准,符合基层实际情况,且与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评价标准具有一定差异,属于新型评价体系的一种。此外,建议增加有关医防融合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分级,可分为甲级、乙级及未评级3个不同级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等级评审创建活动,助力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防融合建设和发展。(三)推进卫生健康大融合前文介绍的医防“五融合”健康管理模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医防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为强化基层机制构建作出了有价值的尝试。从实践过程中来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防融合固然非常重要,但仅有内部实现医防融合远远不够,还需在更高层面上推进医防融合,尤其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防融合。其次,应当对各地医共体的建设经验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以充分发挥出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在县级层面开展全周期、全过程及全方位的医防融合实践。同时,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如医保制度、人社保障及财政支持等,加强县域范围内医共体的协同作用,着力推进分级诊疗服务的建设和发展,以发挥出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各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如妇幼保健、县级疾病控制及精神卫生等实际作用,推动医疗服务于公共卫生服务真正实现融合,建设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制度。(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在加强建设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的建设活动不应当成为盲点。要求加强对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养,最大限度提高其数量及质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其次,各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提高技术人员的配置标准,并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以机构编制数为依据,对职称数进行调整,以核定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职称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提供有利条件[13]。(五)探索网络云服务为实现医防融合,需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居民提供云上服务,不仅为签约居民通过网络练习医生进行咨询提供便利,还有助于慢性疾病的用药指导、按期随访及健康教育等管理工作实施,为居民提供一体化医防融合服务,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促进医疗卫生服务逐渐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14]。四、结语为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防融合,我国各地均进行了有益探索,以“五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最为典型,通过队伍融、管理融、信息融、绩效融及服务融,实现由全科医生团队统揽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以满足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该种医防融合模式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还能提高居民获得感与满意度,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借鉴“五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能力评价标准、推动信息化建设、探索网络云服务途径及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以进一步推动医防融合的建设和发展。参考文献:[1]杜庆锋,王培席,马文军,“全科医学+”医共体的构建与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5):705708,804.[2]周驰,杜莹莹,崔月颖,:以浙江省为例[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0,36(7):539543.[3]付旻,曹易,童翔,等.“武汉市全面提升基层医防融合能力”专家主题研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S2):3033.[4]钟宇,刘露霞,聂小旭,“签、约、服”三环节的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1):38183822.[5]赵璇,于梦根,于亚航,[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14(1):3743.[6]苏明亮,王士泉,[J].医疗卫生装备,2019,40(6):3135.[7]于梦根,赵璇,李惠文,[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01):4651.[8]王显君,唐智友,杨文梅,“五融合”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1):39243929.[9]张朝阳,俞鸯,陈静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20,36(06):441445.[10]杜庆锋,王培席,马文军,“全科医学+”医共体的构建与探索[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5):705708+804.[11]于梦根,袁蓓蓓,[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06):2228.[12]王俊,朱静敏,、医疗保障体系的融合协同:理论机制与案例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20,34(06):703711.[13]罗乐宣,李创,陈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12):713.[14]李创,罗乐宣,周海滨,[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12):2024.?-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