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国民投资率,中国经济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6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国民投资率,中国经济论文.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2/15 文件大小:6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国民投资率,中国经济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中国国民投资率,中国经济论文
一、引言
2008 年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失衡的重大系统性风险,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跃升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长期以来依赖高投资、高贸易顺差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不仅是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经济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2011 年中国贸易顺差/GDP 之比已经从 2007 年的 8. 8% 回落至约 2. 5% 的水平①,然而投资率依然高歌猛进,资本形成总额/GDP 从 2007 年的 41. 7% 上涨至 2010 年的 48. 6% .如此之高的投资率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过高投资率的福利损失如何? 关于这一核心问题,国内外学术界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首次系统地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出发,运用前沿计算方法,试图回答中国投资率是否过高这一重要问题。
国民经济投资率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重大学术话题,也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涉及经济增长、社会福利、资源配置等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投资率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现实问题,高速的投资增长在推动 GDP 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居民消费增长的空间。我们的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的投资率远超过发达国家及投资扩张时期的新兴市场国家。如此之高的投资率是否合理有效并且可持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媒体、民间、政界大多数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如此之高的投资率是低效率、不合理、难以持续的,而学术界关于中国投资率的高低,却一直争论不休,尚未达成共识。
学者们试图通过各种指标来度量中国的投资效率,如 K/Y( 资本产出比) ( 李治国和唐国兴,2003) ,ICOR( 投资增加量/ 生产总值增加量) ( 张军,2005 ) ,TFP( 全要素生产率) ( 郑京海和胡鞍钢,2005;Islam,2006) ,动态效率( 袁志刚和何樟勇,2003; 刘宪,2004) 等。
最近的一些研究包括白重恩、谢长泰和钱颖一( 2007) ,他们用 MPK( 资本边际产出) 的指标衡量了中国的真实资本回报率,指出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率是比较高的,他们的计算表明中国从 1998 年以来的资本回报率是 20% .①与此相同的观点是卢锋( 2007) ,认为中国企业的利润率是较高的。因此,这些研究往往被用来支持一个推论,即中国投资率高是合理的。
尽管关于中国经济投资率的研究非常多,但我们认为这些文献似乎还没有直接回答一个核心问题: 中国的投资率到底是太高还是太低? 如果太高,高多少? 投资率过高的损失是多少? 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必须确定一个中国最优投资率的比较基准。根据经典经济学增长模型,最优投资率是实现代表性个体的跨期消费效用总和最大化条件下的投资率,综合考虑投资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投资的收益是未来的更高产出,投资的机会成本是当期所牺牲的消费效用。根据这一原则,投资回报率或利润率高并不能证明高投资率就是合理的。例如,在经济发展水平极端落后,资本存量很低的情况下,投资的边际回报率极高,但是当期的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投资的边际成本会更高,导致近于零的投资率才是最优的,高投资率的社会福利后果则是灾难性的。
用社会福利为终极目标进行投资率研究的复杂性还体现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