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语文素养
王尚文
基础教育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我们一直认同并且赞赏历次课标(教学大纲)的这一表述: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其实,它也是语文素养的最为简洁明了的概括。我们曾经认为语文教学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其理论和实践也会自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而这一宗旨是不会变也是不能变、不应变的。但我们现在发现它并不是我们对语文教学宗旨——汉语素养的终极认识,古人常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其实天在变,道也在变。语文教学之道当然也不例外。不过,这变并不是简单的否定、粗暴的排斥,而应是合理的扬弃、必然的超越。
一语文素养必须适应社会生活交往、对话的需要
学是为了用,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能力而能力,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为了适应现实生活交往、对话的需要。以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衡量,“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不无抽象、凌空之嫌。以听说读写中的读为例,就不仅仅是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正确理解文本为何如此而非如彼运用语言文字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意思的问题,更是意图的问题。而且只有解决了后一问题,前面所说的“正确”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况且任何人读任何一个文本,实际上都已有一个动机或目的,尽管有时不太自觉和明确——即使仅仅为了消遣,那消遣也就是一种动机、目的,除非是梦游症患者。同时,读者也就有一个关于文本作者写作这一文本的目的、意图的预设。是否要读这一文本,阅读这一行为是否必要或是否能够持续下去,就有一个作者文本的目的、意图和读者的目的、意图相匹配、磨合的问题。因此,光说“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没有完全说到点子上。我们并不是说“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不重要、不必学;不,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它能落到现实生活的实处,正是为了能够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我们认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不能从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孤立出来。而读写听说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它的本质是交往、对话,因此,也不能把读写听说的行为从现实的具体情境中的交往、对话中孤立出来。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回到现实生活的大地,而不至于浮在半空之中,甚至在九天之上。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也就是说,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总是在和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的。众所周知婴孩、儿童一旦落入狼群、猴群之中而且脱离了与人交往,即使能够活着,也只能成为狼孩、猴童,而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和人交往、对话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本性,一种最原始、最本质、最强烈的先天倾向、冲动、欲望和行为模式。我在《语感论》一书曾经指出,这种本性也是荣格心理学所说的“原型”之一,它被组织、统一于荣格称之为“自我”的核心原型系列之中, 有如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并且把它命名为“水仙花”原型。(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必然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交往。而语言正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媒介,人们因有语言才得以参与社会交往,因此杜威认为参与性是语言的根本性质。他说:“语言是至少在两个人之间交往作用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