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doc

格式:doc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8/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体制因素不容忽视
我国银行的不良资产表面是金融企业和国家的损失,实质上是全体公众的资产损失,已成为影响我稳增长的一个严重隐患,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持久威胁。如果8 tt 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制约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并且由于. com社会货币的大量沉淀,将迫使央行超量投放基础货币,形成隐性的通胀压力,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所以8ttt8,应高度重视并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根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度达到20%~30%之间,而其中的90%则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 com。在当前经济与金融危机背景下防范和减少国有商业银行继续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真正化解其体制性成因,已成为处理8tTt8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其特征

据中国银监会统计资料表明,到2008年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上万亿元,不良贷款比例仍在两位数;至2008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数千亿元,处理8tTt8。因此. com,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现有不良资产近万亿元,以2008年9月的数据计算,不良资产占全部8ttT8贷款的比例依然很高。同时ssbbww. com,这些不良资产绝大多数集中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高负债仍是普遍特征,且负债经营面还在继续加大ssbbww之中。另一问题是,由于. com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当时央行提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每年要下降2至3个百分点,到2005年降到15%以下的监管目标。为此,各银行为稀释不良资产率,增加. com了大量超额贷款,其中房地产类又占相当高比重。这些为不良资产率下降投放的房地产贷款,极大隐藏着泡沫的危险,造成新的不良资产。上述情况8 tt t 8. com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具有余额高、占比大、增长快等特点。
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策因素。如原有投资体制的弊端,各地方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等。二是银行因素。即银行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不善,如忽视科学决策,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规模效益,信贷管理上的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风险约束机制等,导致. com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投资失误。三是企业因素。如企业的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大面积亏损、企业改制过程中银行债务的悬空和逃废等。实际8ttt8上,这些造成不良资产的原因常常关、共同作用的。从本质上看,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 com政府对国有企业发放的带有隐性财政补贴性质的贷款造成的。随着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国有企业开始出现损,在企业高负债和软预算约束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的大量亏损额便直接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 com国内需求明显不足,国有企业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因此. com,我们sSBbWw可以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是解释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成因的第一变量,可解释银行不良贷款的70%;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则是第二变量,可以不良资产剩余的30%。
虽然经过ssbbww近10年的集中清理和处置以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情况8 tt t 8. com已有所改观,但产生不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