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投入产出分析课程作业
金融学院/证券投资2010级
**********
1、投入产出分析简介
(1)概念
投入产出分析在国际上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在苏联和东欧衡法”,日本称之为“产业关联法”,而欧美国家则用“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技术”等名称。我国则沿用了欧美国家的叫法。尽管名称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这些叫法也只是分别突出了这种经济数学方法不同侧面的特征而已。
投入产出分析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是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制定和经济控制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如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最初投入是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及营业盈余。显然,中间投入是指生产性消耗,包括各种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和劳务)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中间使用是指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产品。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产品。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可以自动地均衡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之后,以分工与协作、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投入产出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
(2)提出及发展
《美国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最早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接着在1941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对投入产出的理论进行了深化和完善。列昂剔夫的投入产出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重农学派魁奈著名的“经济表“。列昂剔夫把他编的第一张投入产出表称为“美国的经济表”。数理经济学派瓦尔拉和帕累托的一般均衡理论和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构成了列昂剔夫体系的基础。列昂剔夫认为“投入产出分析是全部相互依存这一古典经济理论的具体延伸”。自提出以后,改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自诞生以后,投入产出分析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其发展的特点是:①由封闭式发展为开启式,即由把居民消费看成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投入,把居民收入看成是劳动力的产出,并假定二者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发展为将中间产品作为内生变量,将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或增加价值作为外生变量的模型。②由静态模型发展为动态模型,即由不考虑时间因素,将投资作为最终产品的一列,发展为将投资从方程式的右边移到左边,扩展为一个或几个矩阵,计算增加单位产值所需的投资,并将其内生化的模型。③由单一的投入产出模型发展为与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即投入产出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最优控制理论等的结合。
(3)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假定
投入产出分析模型的基本假定有以下几个方面:
w同质性假定:假定每个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