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济南市莱芜地区2022年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格式:doc   大小:262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济南市莱芜地区2022年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286919636 2025/1/30 文件大小:26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济南市莱芜地区2022年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济南市莱芜地区2022年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是由【28691963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济南市莱芜地区2022年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2-2023学年八上物理期末模拟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水凝固成冰
B.酒精蒸发
C.水蒸气液化成水
D.钢水浇铸成钢锭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白纸上写红字,在红色的灯光下很容易辨认
B.白纸在黄色灯光的照射下看起来仍然是白色的
C.我们看到不透明的红色物体,是因为光照在这个物体上,把红光都吸收了,所以是红颜色
D.自然界绝大多数彩色光都可以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B.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4.单位换算是学习物理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下列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
A.
B.
C.
D.
5.下列情况中,铁块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铁块磨掉一个角 B.铁块熔化成铁水
C.铁块轧成薄铁片 D.铁块从地球运到月球
6.,,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s
B.
C. m/s
D. m/s
7.在湖边看到了平静湖水中的“鱼”和“在水中飞翔的鸟”,看的是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鸟”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和“鸟”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鸟”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8.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现象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应打开驾驶室里的电灯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平面镜所成的像会变大
D.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子中看清自己的脸部,应把手电筒正对镜子照射
二、多选题
9.如图所示,小海用薄膜充水后制成水透镜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视物差别。实验中假定图甲中的透镜为正常眼晶状体的形状,并测得其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图乙、丙的形状。如图所示,能够模拟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是
A. B.
C. D.
10.一位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他先用焦距为 20cm 的凸透镜L1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接下来他换上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L2继 续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
A.要使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只将光屏向右移
B.要使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只将蜡烛向右移
C.换上凸透镜L2以后,若只移动光屏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像比换之前更大
D.换上凸透镜L2以后,将蜡烛移到 52cm 刻度处,此时成像特点与放大镜成像特点相同
三、填空题
11.物体a、b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象可以判断,这两种物质的密度关系为ρa_____ρb(选填“>”“<”或“=”);若用a,b两种物质制成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甲和乙,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为_____.
12.上物理复习课时,老师写下了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和______,对联所描述的两种过程中所反映的共同特征是______。
13.如图所示,甲、乙两种相同体积的实心小球,放在调好的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恰好平衡.则甲、乙两种小球的质量之比是___________,密度之比是___________.
14.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测量不同物理量要用不同的测量仪器。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用到机械停表或电子停表,它们是用来测量__________的测量仪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其常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在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要测量物体的质量,用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__。
15.杂货店店主用竹筒状的容器来量取白酒和酱油,如图所示。善于观察的小京发现店主量取同样质量的白酒和酱油的容器体积不同,是因为白酒与酱油的_____不同,图中_____系列的容器是量取白酒的。
16.发光二极管具有_______的性质。有一些材料,例如锗、硅,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常常称为______。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某些物质在很低的温度时,电阻就会突然变成0,这就是______现象。
四、作图、实验探究题
17.如图所示,请画出由烛焰上S点发出的两条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画出发光点S的像点S′(F是凸透镜的焦点,O是凸透镜的光心,光线SP平行于主光轴)。
18.画出图中S点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P点的光路_____。
19.(10分)小明为了测试某金属块的密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
(1)他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需将平衡螺母向_____(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衡量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_____g.
(1)用量筒测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_____cm1.
(4)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金属块的密度为_____kg/m1.
(5)若实验中所用的线较粗,则测量结果与实际相比会偏_____(填“大”或“小”).
五、计算题
20.(6分)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21.(6分)甲、乙两个电动车在一条水平道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运动,如图所示是描述它们的运动情况的s﹣t图象。求:
(1)甲、乙两个电动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
(2)经过多长时间,甲、乙两个电动小车相遇。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A.水凝固成冰,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此过程需要放热,故A不符合题意;
B.酒精蒸发,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现象,此过程需要吸热,故B符合题意;
C.水蒸气液化成水,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此过程需要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钢水浇铸成钢锭,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固现象,此过程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解析】在红色的灯光下,白纸是显红色的,红字是不容易辨认的,故A错;白纸在黄色灯光的照射下显示的是黄色,故B错;不透明的物体显红色是由于反射了红光造成的,故C错;自然界绝大多数彩色光都可以利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而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故D正确;应选D。
3、B
【详解】A.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动的幅度不同,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因为,所以
故A错误;
B.因为,所以
故B错误;
C.因为,所以
故C错误;
D.因为,所以
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把铁块切割掉一部分,铁块的质量会变小,故A正确;
B.铁块熔化成铁水是改变了铁的状态,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B错误;
C.铁块轧成薄铁片是改变了铁的形状,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C错误;
D.铁块从地球运到月球是改变了铁块的位置,铁块的质量不会变化,故D错误;
6、C
【详解】AB.根据,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则无法计算;故AB错误;
C.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为s=100m,总时间为t=10s,则平均速度为:
故选C.
7、B
【解析】人看到水中的物体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看到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详解】在湖边看到了平静湖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在水中飞翔的鸟”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故选B。
8、A
【详解】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反射而形成的,故A正确为答案.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若打开驾驶室的电灯,则驾驶室内的物体在挡风玻璃上成像,导致看不清外面的物体,所以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所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脸在镜中所成的像是由脸反射的光线照射到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在暗室里,为了能从镜中看清自己的脸,应把手电筒正对着自己的脸照射,因此选项D错误.
二、多选题
9、BD
【详解】因凸透镜的凸度越大,焦距越小,所以实验中测得甲图焦距为10cm,再将甲分别挤压成乙图、丙图的形状,由图可以看出,乙图的凸度比丙图大,则焦距小于10cm的是图乙,大于10cm的是图丙;因为丙的焦距比乙的焦距大,所以会聚能力减弱,因此B模拟的是远视眼,A模拟的是近视眼;远视眼应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综上所述,故选BD。
10、BD
【详解】A.先用焦距为 20cm 的凸透镜 L1 进行实验,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当换上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 L2 后,由于透镜焦距变短,则相当于物距变大。根据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靠近了凸透镜,则要使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只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即向左移。故A错误;
B.像靠近了凸透镜,而光屏不动,则需要将像远离透镜。根据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可只将蜡烛靠近透镜,即蜡烛向右移。故B正确;
C.换上凸透镜 L2 以后,相当于物距变大。根据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像比换之前更小了。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换上凸透镜 L2 以后,将蜡烛移到 52cm 刻度处,此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则成像特点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成像特点相同。故D正确。
故选BD。
三、填空题
11、< 4:1
【详解】由图象可知,a物质的密度:ρa===,
b物质的密度:ρb===2g/cm1.
所以,ρa<ρb,且ρa:ρb=1:4,
若用a、b两种物质制成质量相等的实心物体甲和乙,
则甲乙两物体的体积之比:===.
12、凝固 熔化 温度不变
【详解】[1] [2]水结冰是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冰化水是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所以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凝固和熔化。
[3]由于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温度不变,所以对联所描述的两种过程中所反映的共同特征是:温度不变。
13、2∶1 2∶1
【详解】如图所示,天平恰好平衡,即2m甲+m乙=m甲+3m乙,解得m甲:m乙=2:1;又因为两种球的体积相同,所以根据ρ=m/V知道,密度之比等于质量比为2:1.
14、时间 刻度尺 天平
【详解】[1]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它们是用来测量时间的测量仪器。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其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天平。
15、密度 乙
【详解】[1][2]白酒与酱油密度不同,白酒的密度小于酱油的密度,由可知,质量相等的白酒的体积就要大于酱油的体积,所以量取相同质量的白酒时所用的器具比量取酱油的要大一点,图甲系列是量取酱油的容器系列,图乙系列的容器是量取白酒的。
16、单向导电性 半导体 超导
【详解】[1]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特性是正向通电,反向截止,即单向导电。
[2]半导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半导体之间,电阻比导体大得多,但又比绝缘体小得多。
[3]超导体在很低的温度下电阻会变为0,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
四、作图、实验探究题
17、
【详解】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知道,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对侧焦点,由此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这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S的像点S′;最下面一条光线不属于特殊光线,根据“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画出其折射光线,如下图所示:
18、
【解析】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
首先根据像与物体对称作出S的像S’,如图,再连接S’P,交点平面镜于O点,则OP为反射光线,连接SO为入射光线,如图:
点睛:此类作图依据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如果根据反射定律是不能一下找准正好经过A点的反射光线的;而平面镜成像时,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物体的像,所以找出物体的像后,连接像点到P点,则OP一定为其中一条反射光线。
19、右 10 ×101 小
【详解】(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调至标尺的0刻度线处;图甲中指针左偏,说明左侧质量偏大,故应向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
(2)由图乙知,砝码的总质量为50g+20g+5g=75g,,,则金属块的质量为75g+=;
(1)金属块的体积为:V=60ml−50ml=10ml=10cm1;
(4)金属块的密度:ρ===×101kg/m1(5)若实验中所用的线较粗,则测得金属块的体积偏大,由ρ=可知,测量结果与实际密度相比会偏小.
五、计算题
20、 (1)20m/s;(2)将撞上障碍物。
【详解】(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且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s=15m,所以汽车制动前的行驶速度:
v===20m/s;
(2)由题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
t′=4t=4×=3s,
则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
s′=vt′=20m/s×3s=60m,
司机从发现险情到汽车完全停止时,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s总=s′+s滑=60m+30m=90m>80m,
所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m/s;
(2)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21、 (1)4m/s,;(2)
【详解】(1)由图象可知,当t甲=3s时s甲=12m,则甲两个电动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