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不同时期法国出版物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是由【niuw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不同时期法国出版物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不同时期法国出版物中的中国形象概述
法国历史上一直对中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法国出版物中不难找到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描述。从17世纪到19世纪初,法国出版物中的中国形象多以神秘、优雅、高傲和不可接近的形象呈现出来,尤其是随着17世纪后期法国众多传教士的到来,给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法国对中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出版物中对中国形象的概述也发生了变化。
在17世纪,法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成立了非常成功的传教工作,也就是所谓的中西文化交流。这些传教士经常在教会创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的文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描述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对中国的功夫、印刷技术、素描、绘画以及中国的感受性哲学很感兴趣。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是全世界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和最高尚的文化之一,中国人民是善良、懂得礼仪,并且重视家庭、团队精神的民族。这样的观点在耶稣会传教士的创刊物中比较常见,他们认为与17世纪的欧洲比较,中国是一个先进的文化体系。然而,这些观点没有成为法国公众认为中国的方式之一,更多的是学术界中的观点。
到了18世纪末期,由于与中国的贸易逐渐发展,很多中国商品被引入法国,于是中国的形象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那时,中国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旅行家和画家来呈现的。他们栩栩如生的广告描绘了中国人和中国生活的局面,为法国公众带来了中国的视觉感。他们详细描绘了中国人的衣服、住宅、市场和庙宇。这些描述的主题不是敬畏和尊重,而是好奇和猎奇,他们将中国描绘成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国度,像另一个世界的影子。此时的法国人认为,中国人与欧洲人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他们的习俗和风俗与欧洲完全不同,中国的社会结构也与欧洲不同。这些描绘激起了法国公众对这个古老国度的极大兴趣,并成为了一个流行的话题。
19世纪初,随着拿破仑在埃及和印度的扩张,法国国内对于中国的兴趣也愈加强烈。在此期间,中国的形象被法国描绘成一个高傲固执且文化上滞后的国家,因此经常被描绘成“睡眼惺忪的巨龙”。一些传教士认为,中国没有得到足够的教育和关注,由于长期闭关锁国,自主治理不力,引发了种种诟病。在法国文学和思想中也部分体现出了这种倾向,例如,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都认为中国人与西方文明有很大的差距。
总之,法国出版物中对中国形象的概括在历史上有很多变化,从敬畏、好奇到猜测和非难等等不同的形象从中体现出了法国人对中国持续深厚的兴趣。随着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和政治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神秘优雅,到后来的高傲和文化滞后,映射出了法国公众对中国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