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格式:ppt   大小:3,040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上传人:utuhlwwue61571 2025/1/30 文件大小:2.9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是由【utuhlwwue6157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爱与责任——师德之魂
文成县成职教中心 廖文眺
一、师爱的意义和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爱所有学生
三、师爱的策略
四、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赢得学生的
尊敬和爱戴
一、师爱的意义和作用
(一)师爱的意义
1、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热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学生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2、爱心育人是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师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3、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的池。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先生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空虚。”
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
师爱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理想的活生生的人,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特别是教师的关心、爱护和尊重,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他们在学校里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许和肯定,即使是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头、温和的语调、友善的笑容,对他们也是一种安慰和鼓舞。
教师对学生无私、高尚的爱的情感,会因为迁移作用,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他们逐步产生关心人、同情人和热爱人的心理,有助于陶冶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健康的社会情感。
教育的艺术就是爱的艺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师爱是教育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熏染与感化力量,它奠定了育人的感情基础。当一位教师,对学生要有感情,对所教的学科要充满热情,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1
2
3
4
5
6
师爱能够激起学生的尊师回报,从而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
师爱能够激起学生的尊师回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从而造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氛围。教师如对学生怀有诚挚、平等的热爱,那就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爱能够创造出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造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亲其师,信其道。”要教育学生,使学生喜爱教师,首先就要教师热爱学生,当学生以特有的敏感,体验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时,必然会对教师产生敬意与依赖,从而乐意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诲,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二)师爱的作用
爱能够激起学生吸取知识的积极性。
1
师爱能够激起学生吸取知识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若能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那么就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学生对某位教师的爱,往往会使他喜欢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并努力学习之。他们会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知识学习上。总之,师爱是学生愿意学、乐于学的催化剂,能够唤起学生理智上的兴奋感和内部学习动机,达到师生心理交流同步化,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师爱为学生提供了待人接物的现实榜样,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3
师爱的本质,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给予,是奉献,它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负责和理解,而这些品质正是我们教育学生所希望塑造的健康人格的基本内容。
4
师爱能在学生身上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5
(三)师爱的现状
1、目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令人担忧。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令人担忧。“%的人认为教师难以接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的学生与老师的感情较为融洽,%。另外,%的学生对师生关系的现状“很满意”,%的学生表示“较满意”,认为“一般”%,%和 %。有人说,目前“校舍一天比一天漂亮,教育技术一天比一天先进,课堂内容和类型一天比一天丰富……学生们却一天比一天不喜欢学校、老师。
2、只爱优秀生,歧视差生。
在教育过程中,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条件,又是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爱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高于友爱,异于母爱的崇高之爱。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师爱有时比医药的诊治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爱所有学生
1、多种智力理论证明,每位学生都能成功。
2、“双差生”最需要爱,最值得爱。
3、学生是教育对象,表现出来的,顽皮、不听话、淘气等是发展中的缺点。
学生都是正处在身心发展之中,是远未成熟的个体,处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个性。由于他们的不成熟性使他们表现出许多不讨人喜欢,甚至令人烦恼的习性:淘气、贪玩、倔强、散漫、不听话、不自觉、喜欢恶作剧等,如果教师一旦被学生的不成熟性的这些缺点一叶障目,那么就很难形成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但如果教师能认识到这是学生由于不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现象,是发展过程中的缺点,就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并能由此也看到不成熟性,使他们表现出许多惹人喜欢,叫人可爱的品质:纯洁、天真、幼稚、细致入微地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会有助于爱生之情的萌发,而爱生之情又会促使教师进一步去了解学生,发现优点,两者会形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4、“后进生”有本事、有能力,他们的智力并不差,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往往超过“优秀生”,他们步入社会后可能比优秀生更有作为。
5、“调查表明”“后进生”比优秀生更能赚钱。
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不能伤害其自尊心。
1
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能经常自我评价,而且也非常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需要日益强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要相信孩子》中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有了自尊心,人才能够自爱、自尊、自重;做错了事才能够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因此,尊重学生是教师的重要的道德要求。
2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起民主、平等、无私的师生关系。
3
教师应当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地位完全平等的人,把学生当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不容别人忽视自己的人加以尊重,加以理解和爱护。
4
教师尊重学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允许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5
三、师爱的策略
2、满足学生理解的需要
理解需要也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基本社会性需要。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在其《青年心理学》中写道:“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少年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一项对中、日、美三国中学生心理比较研究中发现,三国中学生对教师最突出的期望就是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其比例占各位之首,在中国占被调查中学生的90%,%,%。为什么青少年儿童对理解的需要如此强烈呢?一是青少年阶段的个体,其心理和行为表现上的一系列特点,而成年人则以成人的目光和心态去要求他们;二是时代的发展、变迁,成年人往往以传统的观念来看待他们;三是成年人成才观念落后,以应式教育观去要求他们。理解学生教师要做到:
(1)在教育学生中多一份理解;
(2)在授课教学中,要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