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杜甫(整理6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杜甫(整理6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杜甫(整理6篇)
篇1:杜甫 草堂
杜甫 草堂
草堂是杜甫在成都定居时的住所,是杜甫结束漂泊生活的标志,对杜甫的人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草 堂
杜甫
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
请陈初乱时,反复乃须臾。大将赴朝廷,群小起异图。
中宵斩白马,盟歃气已粗。西取邛南兵,北断剑阁隅。
布衣数十人,亦拥专城居。其势不两大,始闻蕃汉殊。
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焉知肘腋祸,自及枭獍徒。
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唱和作威福,孰肯辨无辜。眼前列杻械,背后吹笙竽。
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衢。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
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国家法令在,此又足惊吁。
贱子且奔走,三年望东吴。弧矢暗江海,难为游五湖。
不忍竟舍此,复来剃榛芜。入门四松在,步屟万竹疏。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酤酒携胡芦。
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飘摇风尘际,何地置老夫。
于时见疣赘,骨髓幸未枯。饮啄愧残生,食薇不敢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篇2:杜甫告状
上帝坐在法官的位置上,严肃地望着庭下的众灵魂,“必须对这场官司做出公正而神圣的`判定!”想到此,他望了望原告席上的杜甫,微微点点头。
上 帝:杜甫老先生,你告状为哪般啊?
草堂工作人员:(气哼哼地抢先答)因为他们侮辱了杜老先生!
上 帝:(皱了皱眉)证据?
工作人员举起了一张又一张图片:杜甫拿着AK-47在进行训练;杜甫正用QQ写诗歌;杜甫骑着摩托车去卖西瓜;杜甫怀抱美女……
上 帝:(看得一愣一愣的,心想:这老夫子还真潮!猛然想起自己在断案……)咳咳,这的确侵犯了老先生的肖像权,出自何处?
老 师:(举起手中的高中课本中《登高》一文配的诗圣忧愁望天的插画)我上课时发现学生在用笔涂改这张配图,真是孺子不可教也!(老师潸然泪下)
杜 甫:我整日忧国忧民,何曾如此享乐啊?
上 帝:(上帝瞪了一眼被告)杜老先生,如此仁厚,为何辱他?
学生一:我们“压力山大”啊!
学生二:那也是课上得太无趣啊!改插图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乐子!(说毕,瞄了一眼那委屈的老师)
学生三:只是无心之举呀!只想玩玩,没别的……
上 帝:一派胡言!
杜 甫:唉,我心怀家国,心忧黎民,抑郁无限,行诸笔端,只想搭建一所大庇天下寒士的精神之屋,没曾想却囚你们于囹圄啊!
上 帝:杜老先生,你不必内疚。(扭头对众学生)你们自己玩玩也就罢了,怎么还在网上传播呢?
众学生:冤枉!我们从来都是自己画着玩,没有上传网络。
上 帝:狡辩!你们不上传,为什么这涂鸦网上铺天盖地呢!
线 人:上帝,有公关团队在策划运营此事!
上 帝:哦,着法警拘来!
一会儿,薛永昱拘到。
上 帝:下跪何人?
薛永昱:我乃国内一大名鼎鼎的营销公司CEO是也,何事传我?
上 帝:恶搞杜甫先生画像可是你所为?
薛永昱:是啊,此为本公司成功策划之经典案例……
上 帝:大胆,你可知如此恶搞杜老先生,是犯罪?
薛永昱:犯罪?有这么夸张?这不是一个娱乐时代吗?谁会在意啊?我可以支付一定的版权费。
上 帝:你,你,你……(晕过去了!大堂上乱作一团)
混乱中,杜甫悄然离去。
杜 甫:哎,礼崩乐坏竟至如此……
点评 以戏谑对恶搞,不失为一条好路子。作者策划杜甫告状一案,合情合理。让控辩双方当堂对质,加之旁人佐证,既影射了教学中所存在的错位问题,又痛击了娱乐无边、商业泛滥之弊端,可谓一箭多雕,雅俗共赏。
篇3:杜甫诗歌
杜甫诗歌
想吹一曲东风破,却不会用羌笛
越过了平川之后
凄凉的童话起起落落,好像潮汐
古铜色的战马,黄昏迷失在树篱
雪上有炊烟飘起
起伏的山峦上风弹着松枝,飞舞了一曲
你站在船头,泪水化成了海里的鱼
乾坤在江汉中起伏,笑你是腐儒
喉头一紧,咳出的'血里带着诗意
漂泊在没有港口的岸边
登上了绝顶,那里没有鸟迹
一顶儒冠飘落而下,惊起了愁绪
兵车行啊行,丽人来看长江水
冻伤了的遥望,沉甸甸的家书被遗忘在曾经的春季
长安的月夜不解风情,朔风吹翻了战旗
胡马踏过了宫廷,你在曲江之南作别了关山的月
草木零落间,一个朝代染上了锈迹
梦里盘旋着凄哀的晚风,诉说着三别三吏
你是幽居空谷的佳人,在暮霭里低回沉吟
秋风卷起茅屋,在一个雨季
一行白鹭嵌在了青天之上,和了一曲
登楼的人在白帝城拂动琴弦
唱起了江南曾经的风景,黄鹂鸣叫,依然孤寂
落花时节,我想和你相遇,却发现,错过了一个世纪
篇4:杜甫《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鉴赏: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于是乘舟东下夔州。其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回纥经常犯边,地方割据势力的争斗也愈演愈烈,时局颇不太平。代宗大历二年(767)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百病缠身,耳聋齿落,年已56岁的杜甫独自登上长江边上的一座高山,面对汹涌奔腾的长江水,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千古名作《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写眼前具体景物。作者选择了“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种景物后边加了一个形容词,十分准确地写出夔州清秋独有的特点和凄凉的韵味。颔联则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渗入作者的想象,从大处着笔,写出夔州无边无际的秋色。“无边”,见其辽远;“萧萧下”,不仅写秋声,亦可见秋色之深。“不尽”,写长江源远流长;“滚滚”,写长江风急浪大,波涛汹涌。这两句写景,雄浑壮观,境界阔大。以上两联,把万里山河的秋空、秋气、秋声、秋色一一写出。当年孔子曾在长江边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此,千古文人站在长江边几乎都要发出对于时间的兴叹。杜甫也不例外。他本来怀有救济苍生、致君尧舜的抱负,但却生逢乱世,半生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如今年龄老大,却一事无成,现在面对滚滚东逝的江水,百感交集。因此,借景抒怀,无形中传达出流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喟。
后四句抒情。颈联写登高的感慨。宋罗大经说:“万里,地辽远也。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此评颇中肯綮。诗人离家万里,常年作客他乡,时逢令人伤感的秋季,年过半百,身体多病(据考,他患有肺病、糖尿病、风痹等症),无亲无故(其时,李白、高适等大诗人皆已去世),孑然一身,登上高台。十四字把登高的感慨写得深沉感人,又与颔联相照应,让人觉得诗人的感慨秋思像不尽的江水和无边的落叶一样驱赶不掉。尾联承接颈联,继续抒发无穷无尽的无法排遣的秋思。上句写国难家仇,诗人一生艰苦备尝,故而两鬓白发苍苍,这是诗人一切不幸的'根源。下句写诗人生活穷愁潦倒,本可借酒浇愁,可是因为多病,最近罢饮,愁何以堪?
总之,这首诗通过秋江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半生艰难的身世之感和忧国伤时的情怀。是诗人晚年重要的代表作。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着极高的成就。
首先是它的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前四句写景,由近及远,由高到低,诗人驰骋万里,上天入地,为我们画出一幅辽阔高远的秋景图画。颈联从空间(“万里”)和时间(“百年”)横纵两个方面,由异乡漂泊,写到衰病残生,几乎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尾联则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愈写愈深。这样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在古诗中实在少见。
其次,诗人善用深秋景物渲染苍凉的气氛,烘托沉郁的感情。这与后面的抒情遥相辉映,情景交融。
另外,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八句皆对,不仅有上下对,也有当句对(如首联)。格律严谨,属对精工,而又一气贯注,流畅自然。
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胡应麟评价说:“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深沉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篇5:《日暮》杜甫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日暮》赏析: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写下了这首诗。瀼西一带,地势平坦,清溪萦绕,山壁峭立,林寒涧肃,草木繁茂。黄昏时分,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静的景色: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的淡淡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首联从《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点化而来。“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阒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无奈并非自己的故乡风物!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自”与“非”是句中关键有字眼,一拗一救,显得波澜有致,正是为了服从内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达了怀念故园的深情。江山美丽,却非故园。这一“自”一“非”,隐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的眼光观看山村秋景,仿佛蒙上一层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