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高炉渣的处理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 】是由【夜紫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炉渣的处理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辽宁科技大学争论生学院 王云波
高炉渣的处理方法及将来进展方向
王云波
〔辽宁科技大学争论生学院〕
摘要:高炉渣作为冶金的副产品过去始终被人们所无视,但随着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提出以及技术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现如今,高炉渣的处理已成了争论热点之一。已应用于工业化的渣处理方法有:转鼓脱水法、渣池过滤法、脱水槽法、提升脱水法等。本文主要阐述各渣处理方法的工艺流程、特点以及将来的进展方向。
关键字:渣处理 转鼓脱水法 渣池过滤法 脱水槽法 提升脱水法 将来进展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Blast Furnace Slag Treatment
Wang Yunbo
Abstract:In past,Blast furnace slag as a by-product of metallurgy has long been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was Put forward and environmental mentality raised,The technique of blast furnace slag treatment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ere three blast furnace slag treatment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to industrial,they were:INBA,OCP,RASA, this paper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last furnace slag treatments was introduced,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foreground was forecast.
Key words: Blast furnace slag treatments INBA OCP RASA TYNA
高炉渣是高炉炼铁的副产品。对其的处理和再利用是钢铁工业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高炉渣的处理普遍承受干渣法和水淬法,前者因对环境污染严峻、资源利用率低已很少被使用, 一般只是在事故处理时设置干渣坑或渣罐出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高炉渣处理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不少技术的应用, 使得高炉渣的利用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高炉渣处理工艺和特点
高炉渣依据脱水方式,可分为一下几种:
渣池过滤法。渣水混合物流入沉渣池,利用抓斗吊车抓渣, 渣池内的水则通过渣池底部或侧部的过滤层进展排水。底滤式加反冲
[ I
辽宁科技大学争论生学院 王云波
洗装置,一般称为底滤法(OCP)。
转鼓脱水法。经水淬和机械粒化后的水渣流到转鼓脱水器 内进展脱水,前者称因巴法(INBA),后者为图拉法(TYNA)。
提升脱水法。高炉熔渣首先被机械裂开,进展水淬后。在 池内用提升脱水实现渣水分别。提升脱水器可承受螺旋输送机和斗式 提升机,前者通常称为搅笼法即明特法,后者称为“HK”法。
脱水槽法。水淬后的渣浆经渣浆泵输送到脱水槽内进展脱 水,也是通常所说的拉萨法(RASA)。
底滤法
底滤法工艺流程:高炉熔渣在冲制箱内由多孔喷头喷出的高压水进展水淬,水淬渣流经粒化槽。然后进入沉渣池,沉渣池中的水渣由抓斗吊抓出堆放于渣场连续脱水。该法冲渣水的压力一般为0.3~0.4 MPa.渣水比为l:10—1:15.水渣含水率为10% 15%.作业率100%,出铁场四周可不设干渣坑。
特点:工艺简洁牢靠,运行所需费用低,但必需设立双滤池并且
滤池较深,滤池清理比较繁琐。
因巴法
因巴法(INBA)水渣处理系统是20 世纪80 年月初由比利时西德玛(ISDMAR)公司与卢森堡保尔-乌斯(PAUL—WURTH)公司共同开发的渣处理技术。我国首次引进用于上海宝钢2 高炉〔4 063 ms1〕,于1991年 6 月 29 日投产。因巴法的工艺流程为:高炉熔渣由熔渣沟流人冲制箱粒化器,由粒化器喷吹的高压水流将熔渣水淬成水渣,经水渣沟
[ II
辽宁科技大学争论生学院 王云波
送入水渣池再进一步细化。在这里大量蒸汽从烟囱排人大气,水渣则经水渣安排器均匀地流入转鼓过滤器。渣水混合物在转鼓过滤器中进展渣水分别,随着滚筒过滤器的旋转,水渣被带到滚筒过滤器的上部, 脱水后的水渣落到筒内皮带机上运出,然后由外部皮带机运至水渣成品槽贮存。在此进一步脱水后,用汽车运往水渣堆场,滤出的水经处 理后循环使用。
因巴法有热INBA、冷 INBA 和环保型INBA 之分。3 种因巴法的炉渣粒化、脱水的方法均一样。不同之处主要在水系统。热INBA 只有粒化水系统,粒化水直接循环:冷INBA 粒化水系统设有冷却塔,粒 化水冷却后再循环:环保型 INBA 水系统分粒化水和冷凝水两个系统, 冷凝水系统主要用来吸取蒸汽、二氧化硫、硫化氢。与冷、热INBA 比较,环保型 INBA 最大的优点是硫的排放量很低,它把硫大局部转移到循环水系统中 。
特点:〔热 INBA〕:系统布置紧凑,占地少,自动化集成度高,但投资相对较大。
搅笼法
搅笼法工艺流程为:熔渣经渣沟进入冲制箱冲水渣,渣水混合物通过流槽(中间设集中排放烟筒,以排放蒸汽),进入两搏斗形底池中,通过 2 台螺旋输送机,将渣水分别,成品渣通过皮带输送到渣场,水则进入原平流沉淀池连续沉淀处理。搅笼法主要技术指标如下:渣水比为 1:7,冲渣水量2 500ITl3/h,,搅笼角度20。(可调整),渣含水率25%。
[ III
辽宁科技大学争论生学院 王云波
特点:该方法设备修理量小,操作简洁;但占地较多,循环水量 大,成品渣含水率高。
拉萨法
拉萨法(RASA)水冲渣系统是由日本钢管公司与英国RASA 贸易公司共同研制的。1967 年在日本福山 1 号高炉〔2 004 m3)t 首次投入使用。我国宝钢 1 号高炉〔4 063 m3)首次从日本拉萨商社引进了这套工艺设备。其工艺流程为:熔渣由渣沟流入冲制箱,与压力水相遇进展水淬 水淬后的渣浆在粗粒分别槽内浓缩,浓缩后的渣浆由渣浆泵送至脱水槽脱水,浮在分别槽水面的微粒渣由溢流口流人中间槽, 由中间槽泵送到沉淀池,经沉淀后,用排泥泵送回脱水槽,同粗粒分别器送去的渣水混合物一起进展脱水,脱水后水渣由卡车外运。
特点:工艺流程简单,渣含水量较高,占地面积和投资比较大。
渣处理的现存问题以及将来进展
以上几种渣处理方法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渣处理耗水量多、热能 损失大的工艺特点,目前,高炉渣处理方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耗水高,冲制1 t 渣消耗水约0.8~1.2 t。循环用水量约为 10 t 左右。
水淬渣过程中产生H
S 和 SO
:随蒸汽排人大气中,这致使
2 2
形成酸雨,造成环境污染。
需要干处理,高炉水渣含水率高达11%以上,作为水泥和 其他原料生产时须枯燥处理,这将消耗肯定的能源。
未回收显热,1 t 液态渣水淬时散失热量约1 600~1 800
[ IV
辽宁科技大学争论生学院 王云波
MJ,由于其得不到有效回收,则相当于全国每年损失标准煤400 万t(回收率按60%计算〕;而且液态高炉渣温度高达1 450~1 500℃,余热品质格外高,极具利用价值。
对于水渣系统而言。电耗和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大。
依据国内的争论状况.转变目前高炉渣水淬法粒化技术.急需开 发一种的高炉渣干式粒化及其热能回收技术。
干式粒化工艺是指在不消耗水的状况下,利用传热介质与高炉渣直接或间接接触进展炉渣粒化和显热回收的工艺,几乎没有有害气体排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式渣处理工艺。从 2O 世纪 8O 年月开头。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在冶金渣干法处理的根底理论和试验室设 备方面开头争论。国内最近几年也加大了研发力度,但目前尚无一种实现工业化生产。依据炉渣粒化方式,干式粒化法主要包括:风淬法、 滚筒转鼓法、离心粒化法。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并将引领将来高炉渣处理的进展方向。
结语
高炉渣处理是炼铁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目前,因水淬法处理工艺安全性能较高、技术上最为成熟,所以在生产中其应用最广; 但水淬法存在能源铺张、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干式粒化工艺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有良好的进展前景。因此开发型干式粒化工艺来替代传统的渣处理工艺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谷卓奇,贺春平.高炉渣处理方法及进展趋势[J].炼铁,2025,21(10):52—55.
[ V
辽宁科技大学争论生学院 王云波
王茂华,汪保平,惠志刚.高炉渣处理方法 L 力.鞍钢技术,2025(2):1—5.
陈丽云,张春霞,徐海川,等.钢铁工业二次能源产生量分析[J].过程工程学报,2025, 4f61:123—127.
[4J TANI Y.New energy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M].Berlin:Springer,1981.
KENNEY W F.Energy Conserva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M].Orlando:Academic Press,1984.
BISIO G . Energy recovery from molten slag and exploitation of recovered energy~].Energy,1997(22):40—55。
王海风,张春霞,齐渊洪,等.高炉渣处理技术的现状和的进展趋势[J].钢铁,2025,
42~):83—87.
[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