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8.1《荷花淀》-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格式:docx   大小:54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8.1《荷花淀》-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上传人:1772186**** 2025/2/7 文件大小:5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8.1《荷花淀》-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8.1《荷花淀》-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是由【177218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8.1《荷花淀》-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01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 了解孙犁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 作的历史背景。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 写,体会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 形象的人情美。
领会小说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朴 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
预习导学
(-)基础知识
作家作品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著名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七 七事变”前夕,曾在白洋淀当过小学教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并坚持写作。
《荷花淀》发表后,其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在文学艺术界影响很大,影响了 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众多作家,他们都努力探索其写作技巧,并在艺术实践中体现其风格,便形成了 “荷花 淀派”“白洋淀派”(又称“白洋淀派”)。他们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逼 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解题
“荷花淀”,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
,以“牧歌”方式处置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但其作品还是被挤到文 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 受到冷落。
,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但其作品还是被挤到文 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答案】
C
A
D
【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战争和农村题材,是中国文学的重镇” “时间是个裁判者”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拥抱生活,拥抱大地,拥抱人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严格恪守'文人宜散不宜聚'的信条”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文段中没有运用夸张、通感、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语境说的是孙犁的创作与战 争、农村这两个题材关系密切,与“祸福”无关,应用“息息相关”。
第二处,庄严,庄重而严肃。严正,严肃正当;严肃公正。战争和土地等主题应该是庄重又严肃的,应用“庄严”。 第三处,写真,①画或拍摄的人像;②对事物的如实描绘。写照,①画人物的形象;②对事物的描写刻画。根据 语境,两词皆可使用。
地四处,离群索居,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语境形 容的是孙犁生前的生活状态,结合“远离尘世”可知,应用“离群索居”。根据以上分析,A项正确。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处置战争土地题材”搭配不当,可将“处置”改为“处理”;二是“向人 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成分残缺,应在“开掘”后加“的作品”,或在“还是"前 加“但其作品”。
A项,存在第一个问题;
B项,两个问题都有;
C项,存在第二个问题;
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D。
题组C培优拔尖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 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 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 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 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练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 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 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鹏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散披着黑羊皮袄, 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 ”说着 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
“先到神仙山! ”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 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
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 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 ”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 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 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 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 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 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 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 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 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 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 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 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 “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鹏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还不忘记把自己伪装起 来,这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
“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作者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 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 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村长”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外貌、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 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石儿不怕暴雨、不 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 C
. C
.①烘托吴召儿活泼、率真、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体现了作
者写作的浪漫主义风格;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①乐观主义精神方面: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却“上山唱歌”,快乐地生活战斗,由此, 可看出他们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内心、乐观的精神。②浪漫主义气息方面:选材上写战争,却选取一位年轻、活 泼的女性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写景上,逼真、明丽,情景相生,极富画面感;语言上, 清新、质朴、优美、生动,抒情意味浓厚。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项,“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错误,发现敌人,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这应是说 明吴召儿勇敢无畏,而把自己伪装起来应是体现她的机灵,文章无法看出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项,“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错误,从文中来看,村长给我们的队伍找向导,吴召儿的 姑给我们的队伍煮饭,这些都是“从正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物象的作用如下: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对小说情节起到推动串联的作用,对主旨起到凸显的作用。首先应 该到文中找到有关“红棉袄”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在形象、情节以及主旨方面的作用。
吴召儿说自己“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坚持穿着红棉袄去做向导,可见她活泼、率真。吴召儿在山上跳 上跳下去截击敌人时,把红棉袄翻过来以伪装自己,可见她机智、勇敢。以上对红棉袄的描写均烘托了吴召儿的 人物形象。由“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可知,红棉袄为单调的山间景致增添 了一抹色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吴召儿被派去做向导时穿着红棉袄,到姑家落脚时被问到红棉袄的来历,最后 又反穿着红棉袄截击敌人,“红棉袄”作为线索,步步引导着故事的发展走向。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风格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可知,需要从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两方面进行答题。那么就需要从文中筛选出能体现这两 个方面特点的相关信息。乐观主义精神方面。如“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山沟的 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我 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等。浪漫主义气息方面,如“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 响……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鹏的叫唤”“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月亮和星 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等。将以上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一:
芦花荡
孙犁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
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 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 就更睡不着了。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叫了一声。
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乎乎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 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 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
“她挂了花!”
“谁? ”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 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 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这时那受伤的大女孩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 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 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女孩子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 们看吧! ”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 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 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篇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 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鬼子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一样平,蓝 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眼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 着鬼子们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 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 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有删改) 问题:本文“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与《荷花淀》中“现在已经快到 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 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析。
明确 不相同。前者烘托人物心情,体现了痛打鬼子,成功报仇后愉悦轻松心情。后者渲染氛围,景物描写清 新、明朗,我们看到的是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一切都是那么美丽。虽然作品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 代,但从作品所描写的背景看到的是诗情画意。
拓展阅读二:
孙犁的风骨
江南鹤
那年,我到天津总医院探望孙犁先生。我们不认识,我之前读了很多他写的书,从报纸上得知他住院,就去 看他了。他躺在病床上,两只眼睛是白色的。我看到大吃一惊,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说,他的眼睛是白内障。孙 犁先生发现有人来,眨了眨眼,大声说:“去忙去吧,忙去吧。”旁边那个阿姨又说:“你别往心里去,谁来了, 孙先生都这么说。”我站在孙犁先生面前,背了他写的书的书名,那些书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陋巷集》 《晚华集》《老荒集》《如云集》等等。孙犁先生听了,点了点头。我转身离开了病房。
不久,我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作家铁凝来天津领奖,特意到总医院看望孙犁先生。当听了铁凝的自我介 绍之后,孙犁说了一句:“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说罢,便流下眼泪。铁凝也是泪眼汪汪。报纸上还特意配发 了一张这两位作家见面时的照片一一孙犁先生侧身躺在病床上,注视着铁凝,铁凝跟他紧紧握手。又过了不久, 孙犁先生便去世了。
我再次从书架上翻出孙犁先生的十本书,《如云集》《晚华集》《老荒集》《无为集》《秀露集》《澹定集》 《尺泽集》《远道集》《陋巷集》《曲终集》。这是孙犁先生从1967年以63岁高龄开始写作,到1995年封笔 的作品集。完全是用手写的。读完这十本书后,我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十本书里没有一句是废话,没有一句是 空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写作人,我从中受益良多。这些文字是孙犁饱经沧桑后血和泪的结晶,从这近百万字的作 品里我提炼出两个字:风骨!孙犁先生的风骨!
风骨,我个人理解是文章的风格、做人的骨气。而作为文人,还要有一颗文心和一根文骨。孙犁先生的文章, 清纯雅致、朴素自然,似山溪汩汩淌流,像春风拂人衣袂。而在做人上,孙犁先生宁静淡薄,志存高远。他的作 品语言十分古朴,句中时有点睛之语。像“凡能厚着脸皮批判别人的人,他在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时,脸皮也很 厚”(《风烛庵杂记之三》)。“对我来说,人在青春,才能有爱情,中年以后,有的只是情欲”(《陋巷集》 之《太湖》)。
作家贾平凹在其散文《孙犁论》里说:“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的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 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这样的一个人物,出现在时下的中国,尤其天津大码头上,真是不可思议。孙犁虽 然未大红大紫过,作品却始终被人学习,而且活到老,写到老,笔力未曾丝毫减弱,可见他创造的能量多大!到 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 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孙 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孙犁先生曾手书《秦少游论文》一帧,赠作家铁凝。后来,铁凝撰文回忆说:“我想,这是孙犁先生欣赏的 古人古文,是他坚守的为文为人的准则。孙犁先生对前人的借鉴沉着而又长久,他却在同时‘孤傲’地发掘出独 属于自己的文学表达。他于平淡之中迸发的人性激情,他于精微之中昭示的文章骨气,尽在其中了。大师就是这 样诞生的吧。”
孙犁先生曾说过:“凡是伟大的作家,都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毫无例外的,他们是富于人情的,富于理想 的。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这种态度。把人道主义从文学中拉出去,那文学就没有什么东西了。 我们的作家,要忠诚于我们的时代,忠诚于我们的人民,这样求得作品的艺术性,反过来作用于时代。”我想, 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作家金梅说:“大凡堪称读书人者,多系不慕富贵,远离官场,甘于寂寞,潜心学问(包括写作),刚正不 阿,清风亮节之士。孙犁当此称谓而无愧。”
让我们神闲气定地阅读孙犁先生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