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清明节的由来和祭祖常识(通用6篇) 】是由【mam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清明节的由来和祭祖常识(通用6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清明节的由来和祭祖常识(通用6篇)
篇1:清明节的由来和祭祖常识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篇2:清明节的由来和祭祖常识
清明节,是人们缅怀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扫墓来悼念逝者,在逝者的墓前献上鲜花,是不可少的环节。
人的逝去总令人唏嘘不已,在世的人们总想做点什么以表达缅怀之情,以令“逝者灵安,生者心慰”。古代中国的清明节,为表达对春天万物复苏、生命循环的美好期待,常把娇柔的柳枝和明媚的桃花用于扫墓。而近代的菊花,因其素雅的香气和干净的颜色,备受大众青睐,在海外欧洲许多国家,菊花也被当作墓地之花。
一般来说,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选择白菊花、白百合、马蹄莲等用于扫墓是比较合适的,而白玫瑰、栀子花或其他素色的花则象征着惋惜和怀念。还有部分人群偏爱蓬莱松、唐菖蒲、排草等朴素、坚韧的植物。另外,黄色的花也能表示哀挽,其中黄菊花的使用最为普遍。
清明节扫墓献的花,主要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实际不必再去刻意追求花之寓意,足以传达哀思即可。一般将花扎制成花束形式,整体颜色主素淡,以白为主,以黄为辅,或可点缀以紫色。像上文提及的马蹄莲、康乃馨、唐菖蒲、菊花、孔雀草、玫瑰、勿忘我等都可以作为选择。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扫墓用花不再拘泥于传统形式,很多人愿意根据过世者的年龄和喜好选择花卉种类。如逝者为长辈,可以献黄色或白色的菊花;逝者为同辈,献黄色或白色菊花以外,另外一些颜色较淡的百合、龙胆都是不错的选择;若逝者为朋友,或可以不拘于形式,选择送对方生前最喜欢的,或是最能表达对对方哀思的花。
清明扫墓,最重要的是悼念逝者,表达哀思,在此前提下,选用传统的菊花等花朵敬献,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也并不一定局限在传统的选择了,像勿忘我、黄玫瑰、红玫瑰、天堂鸟等花也是可以视情况使用的。但选花需要注意的是,如无特殊情况,不要用带有浓郁香气和鲜艳颜色的花,以免给人不尊重逝者的印象。
篇3:清明节的由来和祭祖常识
一、物品准备
第一,备香。香如同我们拿手机拨出的信号,香一点燃,祖先就知道是子孙来祭祀了。
第二,备水果。坟地既然能管我们五代,拿五种水果。实在不方便,拿一种也行,千万不要偷懒。
第三,备糕点。水果代表阴,糕点代表阳。祭祖,一般要备水果和糕点这两样。给祖先上坟祭肉,只是个别地方的习俗。过去祭天、祭地需要三牲五畜,比较神圣。我们的祖先没有达到天地的功德,也没有天地那么大的福报,所以供肉、供血性的东西是对祖先不敬。
第四,备纸钱。
第五,备蜡烛。点一根蜡烛,蜡烛叫灯,这个为阳,可以让子孙走任何路都不会偏,不会走到黑道上去,这叫明道。如果祖先去世三年之内,用白色蜡烛;三年以上,用红色蜡烛。
二、烧纸焚香
烧香要烧365根,整个家族来祭祀的话,就按男丁来分,男丁有5个人就分5把,10个人就分10把,12个人就分12把。在坟地前面,要把香全部点起来。香点起来,这叫做补阳。
篇4:中国人清明节祭祖的由来
清明节日期是几月几日
20清明节日期:4月4日 星期二 农历三月初八
为什么清明节要祭祖
清明节的活动,当然不止重于形式上的墓祭、家祭,在从前是应由宗亲长老,讲述本家族内的源流和租先的志业,使后辈子孙能获得充分的了解,表达慎终追远的意义,加强宗族间的互动与联系。
清明节祭祖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的晋文公(重耳)为晋献公的次子,因为献公宠骊姬,想立骊姬的孩子当太子,而杀了正宫太子(申生),接着又想杀二太子重耳,于是重耳逃亡了19 年,其间有多日未进食,而随从判之推割下了自己的大腿肉煮给重耳吃,当时的重耳心中十分感动,于是回国当上君王时重赏随从,但唯独介之推没有重赏,介之推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偕同母亲隐居绵山,不愿再下山,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惭愧亲自劝他下山,但介之推不肯所以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之推,没想到介之推与母亲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再出来,就这样母子俩人活活烧死在山中,晋文公见了非常哀凄,建庙纪念介之推,并下令全国每年此日禁火冷食,后代称「寒食节」,自唐朝开始就有在「寒食节」上坟祭拜的习俗一直延用至今。
年清明节
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用木铎警告人民小心火烛之意,以免因为天干物燥而发生火灾或森林大火,而后演变为禁火长达一个月来彻底防患火灾,因此在这个月内所吃的食物都是干粮或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而后却发现人民吃上一个的寒食有害健康,于是又下令缩短为三天,后来又称为「三日节」或「古清明」,寒食天当天早上必须先拜家中的祖先牌位,然后再到坟上祭祖,直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由于汉人被胡人逼到南方而祖先的坟墓也随之南移,汉人一直想再回北方故土,于是每年的祭祖就变得格外重要,使得为了分办汉胡人氏,扫墓的习俗就成了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从此寒食节即演变为清明节。清明节作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节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清明节是祭祀先祖,了解过去的重要节日,我们也应当牢牢记住清明节的意义与作用,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长久的流传下去!
篇5:清明节扫墓祭祖的由来及传说
清明扫墓是为了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在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与此观念相适应的有关祭祀活动曾多得不胜枚举。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活动现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时节的扫墓,传承至今依旧不衰,因而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扫墓的“山头祭”外,后世还有祠堂祭,称为“庙祭”,庙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血脉确实相通。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扫墓祭祖习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于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些地方扫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扫墓主要在寒食节与寒衣节,到唐宋后清明扫墓才开始在全国范围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沿袭清明墓祭风俗,并扩大到全国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阳、清明或冬至扫墓,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观点多认为清明扫墓的习俗是承袭寒食节的传统,“唐朝以前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将清明与寒食节相混淆,大约起自唐朝;将寒食扫墓混淆为清明扫墓,大约也只是从唐朝才开始”。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气不同的是,清明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先秦已有设坛祭墓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化为坟前祭拜。“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也清明节扫墓原因。
因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几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合一,就形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直到现在,上坟扫墓的日期规定也不是很严格,清明前后时间都可以。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清明节扫墓来自寒食节。中国古代历史中本有两个节日,一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主要用于指导农耕;一为寒食节,旨在扫墓和缅怀亲人。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在时间上只隔一两天,先人们就将这两个节气合二为一了。
篇6:清明节扫墓祭祖的由来及传说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关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朱元璋幼时家贫,父母在一次瘟疫中死去,他和哥哥草草埋葬了父母,便到皇觉寺当了和尚。后来朱元璋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东征西讨打下江山当上了皇帝。可是父母的遗骨却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原来,当年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多出了许多坟茔,朱元璋没办法辨认出哪座坟墓是自己父母的,于是经常闷闷不乐。
有个他家乡来的太监猜到了皇帝的心思,于是献了一条妙计。朱元璋听后大喜,下令清明节这天,国民都要去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暗地里却偷偷地派侍卫去窥探,发现埋葬他父母的那座山坡上,只有一座坟荒草茂盛,无人扫墓,于是朱元璋便了却了一桩心愿,移骨厚葬了他的父母。大概清明节的复兴与朱元璋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