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 】是由【wz_19861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
一、引言
沱江作为四川省内江市重要的水源地和灌溉区,其流域内的农田土壤对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指标。因此,对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特征及其固持能力的测算,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性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也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政策。
二、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
1. 内江流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
内江流域河谷平原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收到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之间,%。各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顺序为:蒲江区>市中区>威远县>资中县>隆昌县。
2. 内江流域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类型
农田土壤有机碳类型主要有:
(1)植物残体碳。这种类型的有机碳是由植物残体和根系等引起的。其分布在0~20厘米的土层内,%~%。
(2)微生物生物量碳。这种类型的有机碳是由微生物体内存在的有机物质引起的。其分布在0~10厘米的土层内,%~%。
(3)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这种类型的有机碳是由土壤中可溶解的有机物质引起的,分布在0~20厘米的土层内,%~%。
(4)土壤残渣有机碳。这种类型的有机碳主要来自于矿物质骨架,分布在0~20厘米的土层内,%~%。
3.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内江流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化较为显著,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类型、降雨量、景观类型、土地利用等因素。其中,农家土地和村庄周围土地的有机碳含量和其它类型土地相比较高,%%。
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的测算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是指土壤对有机质的吸附和保持能力。该能力的损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碳排放增加、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测算在该区域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固持能力有助于了解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的保护状况,并为保护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1.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的测定方法
采用几乎饱和吸附法(contact time:12 h)测定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同时测定各点土壤样品的pH值、电导率和粘粒含量等因素。
2. 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测定结果
在内江流域农田土壤中, mg/g,, mS/cm,%。
3. 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的因素
(1)土壤pH值。pH值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能力。~,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高。
(2)土壤粘粒含量。土壤粘粒含量越高,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越高。
(3)土地利用方式。休耕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较高,而农业生产化肥、化学制剂等农业生产方式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
四、结论
在内江流域农田土壤中,%,主要来源为植物残体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等。 mg/g,该能力的损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碳排放增加、土地质量下降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土壤pH值、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均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减少化肥、化学制剂等的使用可有效提高农田土壤固持有机碳的能力。同时,可以采用休耕、轮作、有机肥等方式保护和增加土壤有机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