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营养性佝偻病
2016年Horm Res Paediatr和J Clin Endocrinol Metab同时发表了“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Global Consensus 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Nutritional Rickets,以下简称共识)[1,2]。共识由来自世界各地代表11个国际组织的儿科内分泌学、儿科学、营养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和健康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完成。共识定义了营养性佝偻病的概念,给出了营养性佝偻病诊断依据和维生素D及钙营养状况分级,制定了营养性佝偻病的临床管理以及预防措施。共识在维生素D缺乏的分级、营养性佝偻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都突出了儿童自身特点。
2016年12月 《中华儿科杂志》由阎雪, 韩笑, 张会丰发表了《 2016版"营养性佝偻病防治全球共识"解读》
一、定义
营养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维生素D缺乏和(或)钙摄入量过低导致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异常、生长板和类骨质矿化障碍的一种疾病。
该定义在维生素D缺乏作为病因的基础上,强调了钙摄入量过低也是佝偻病的重要原因,突出了长骨生长板的组织学改变,且把矿化障碍分为生长板矿化和类骨质矿化两个层面。该共识首次把维生素D和钙同时作为佝偻病发病原因予以阐述,而不是单独分为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或钙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和钙相辅相成,当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时,同时伴有钙缺乏或不足,则导致佝偻病发生。
该定义较之前传统定义更为准确和全面反映了佝偻病病因和病理过程。
营养性佝偻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当维生素D缺乏或膳食钙摄入量低,致使血清钙浓度呈降低趋势,为维持血清钙正常,甲状旁腺激素(PTH)刺激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以释放骨骼储存钙入血;当PTH升高时,肾脏对磷的重吸收则减少,发生低磷血症,从而影响骨的矿化,使机体发生骨病,即佝偻病。
共识使用了营养性佝偻病这一术语,与我国常用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婴幼儿佝偻病“ 以及”钙缺乏性佝偻病“等并不矛盾。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营养性佝偻病用以描述”维生素D缺乏和(或)钙摄入量过低而导致生长板软骨细胞分化异常,生长板和类骨质矿化障碍“的疾病状况。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强调发生佝偻病的病因是维生素D缺乏。婴幼儿佝偻病则重视年龄因素,突出佝偻病易发在婴幼儿。而钙缺乏性佝偻病是难以观察与界定的疾病,也无统一定义,钙缺乏是表明机体摄入一种营养素不足的状态。
此外,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是困扰临床儿科医师的问题。实际上,营养性佝偻病是维生素D和(或)钙缺乏在儿童的这一特定阶段发生的一种骨病;同样是维生素D和(或)钙缺乏,若发生在骨骺与干骺端融合、生长板消失(成人阶段)之后,则称为骨软化症。
二、发病原因
1、维生素D缺乏
2、钙摄入量不足
1、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原因:
日光照射不足
摄入不足
生长过快
疾病影响
药物影响
维生素D的生理与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