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基于长三角的城市布局体系结构的分析
作为1990年代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地区,凭借优良的区位、大量高级技术性劳动力、相当完善的工商业基础设施以及对外招商优惠政策等条件等优势条件,长三角地区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合作的重要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初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当中并占据了重要位置。。根据2005年数据统计,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中国城镇分布密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随着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及区域分工合作关系的建立,长三角内部16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长三角城市密集区正逐渐真正形成为一个以上海为核心的都市带,其城市化发展的道路与区域城市未来关系的重构也成为学界关注重点。
长三角城市化发展主要特点
1城市化水平高。内部差异存在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包括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80多个市、县、区,土地面积为10万km2,总人口8743万(2000年),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2000年的“五普”数据显示。%,%的平均水平,相当于世界中等收入。但从地级以上城市考察(图1).%的城市有上海、南京两市;城市化水平达50%一60%,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城市有杭州,无锡,苏州,舟山,宁波,常州,台州,镇江等8市;城市化水平达40%~50%的城市有绍兴,扬州两市:城市化水平达
30%~40%的城市有泰州、南通、湖州、嘉兴等4市。总的来看,各市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若在县级行政区层面上看,%,但北翼的农业县和南翼的一些山区县城市化水平尚在30%以下。
2城市化速度较快。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发展以经济的强劲发展为基础,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其城市化进程远远高于全。以1982年“三普”和2000年的“五普”数据进行比较。%%,%:%,%,,整个地区呈现城市化发展较快的特点。但从长三角地区内部比较,城市化发展速度仍存在较大差异。从1982~2000年时候,城市化水平增长高于30个百分点的城市有10个,包括台州、苏州、绍兴、舟山、宁波等市,而上海、杭州、南京等原先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由于基础较好、人口总量规模较大,城市化增长都低于30个百分点。18年间各城市城市化增长的幅度差别较大。如南京、、,而台州、。充分说明了这些城市城市化快速增长的势头。
3人口迁移与流动频繁。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