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2025年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共11篇).docx

格式:docx   大小:29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2025年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共11篇).docx

上传人:baba 2025/2/11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5年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共11篇).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2025年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共11篇) 】是由【bab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共11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5年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共11篇)
篇1: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稻田生态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1稻田的选择和改造

稻田选择进排水方便,土壤层较厚、泥层20-30cm,土质疏松肥沃,少泥沙、雨天不溢水、保水力强的田块为好。面积2-3亩。

。此举为了保持水位,预防旧埂渗漏。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宽度以100-120cm,埂顶的宽度以40-60cm为宜。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垮田埂。。鱼沟通常由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沟三部分组成。环沟是养殖泥鳅的主要场所,沟上口宽为80cm,底宽50cm,深50cm,沿田岸四周开挖,成环形,开挖的泥土用于加宽、加高、加固稻田堤岸。田间沟是供泥鳅觅食活动的场所,视田块大小而定,可按“#”、“+”字形设置,一般宽、深30-40cm。在田的对角各挖一个暂养沟,面积一般可占稻田总面积的15%-25%。在开挖环沟的同时,给稻田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用双层密网片做成拦鱼栅,防泥鳅鱼逃跑。。用聚乙烯塑料薄膜把稻田四周圈围起来。塑料布选择宽度为70cm。每隔50cm插一个竹竿,以支撑固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下端埋入土中10cm左右。
2施肥

肥料要以饼肥和发酵的有机类肥为主,化肥为辅。施肥要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比例为65%和35%。在水稻栽插前10-15d将有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并保护好沟、窝不被破坏。

水稻插秧结束后一星期,施分蘗肥,稻田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施生物肥5kg亩。以后每隔15d施鸡、猪粪肥25kg亩,直到8月中旬结束。施肥的目的是养稻,也可培育水中浮游生物喂鱼。通常情况下,在插秧后15d内施完,田水深度在5-8cm时,先施半边田,次日再施另半边田。每批追肥分2-3次施放。
3养殖模式

)选择抗病抗虫抗例伏的优质稻种,如如牡响一号、绥粳18等。2)切实抓好耕翻碎土,上水把平,上溶无块,四周田埂夯实防渗漏等整地工作。3)苗移栽前3d使用用微生态制剂增强水免疫力。)采用“大双行、边行加密”的模式,它可以增强稻田内的通风、透光性,还能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尤其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效果更加明显。2)秧苗抛栽,移栽前换苗要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扩行稀植,一般行距30cm,株距14cm,,5叶龄共5万苗即可;如采用抛秧方法,同样要求稀植。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追施的肥料全部沉淀一般7-10d,在第10d,用几尾杂鱼放塘试养,观察池水水质是否安全,若安全,则投放鳅苗,放养规格5-20cm,每亩放20kg-25kg。投放前用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5min,或用3%-5%的食盐水浸洗5--30cm。
4饲养管理

泥鳅放养初期,秧苗移栽后25-30d,池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加之刚从野外捕来的鳅鱼对新环境不习惯,摄食少,不需要人工投饵。水稻生长中后期,鳅鱼对田间环境基本适应,要逐渐增加鳅鱼投饵量。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麸皮、豆渣、豆饼、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投饲时要求做到“定时、定量、定点、定质”。每天投饵量为鱼总量的3%-6%。泥鳅鱼日投饵三次,上午07;00-0800,11;00-12;00,下午17;00-18;00,上午的投饵量占全天投饵量的30%,下午占70%。以投喂细稻糠为主。在泥鳅摄食旺季,不能让泥鳅鱼吃得太多,因泥鳅贪吃,过多的食物会引起肠道充塞,影响肠的呼吸,从而造成缺氧。阴雨天少投或不投,水温在30℃以上不投喂。总之要让鱼吃得均、匀、饱。

鳅鱼放养初期,主要是调节好秧苗分蘗与鱼需水层之间的矛盾,保持稻田水深5cm左右,秧苗分蘖后25-35d时间搁田,沟、窝水要加到满水,2-3d换水一次。水稻生长中后期,田间水深10-15cm。大暑季节更要注意换水,以防残饵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一般每星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cm。在日常巡查中,如发现泥鳅浮头、受惊或日出后仍不下沉,应立即换水。

日常管理坚持经常巡田,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口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
5病害防治
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要彻底清塘,鱼种消毒,调节水质。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同时要精心管理、合理放养、均衡营养等。一旦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防止用药不当造成损失。每月每亩全池遍洒生石灰20kg,以调节水质,防止鱼病发生。
篇2:猪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环境对猪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采用猪生态养殖技术的过程中,要对养殖环境进展严格的要求,养殖户应该认真的分析猪舍的条件,特别要对猪舍地面的铺设材料进行严格的要求,采用一些渗水性和吸水性较好的材料,同时还要确保猪舍的通风性和是否干燥等,并对猪舍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细菌的滋生。此外,还应该注意猪舍周围的卫生环境,控制好猪的养殖密度,并对猪舍中的一些粪便和垃圾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生态猪的质量。

在猪生态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并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对此,饲养员要在饲养的过程中,对猪疫病进行监测,在发现疾病后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及时的对疾病进行处理。一旦发生疫情,饲养员还应该与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在防疫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从空间上隔离疫猪,对其进行对症治疗。与此同时,饲养员还应该对猪圈进行全面的消毒,防止疫情的扩散。此外,对于其他种类的猪,也应该加强监测和观察,一旦发现有疫情的现象,就要立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畜牧站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让养殖户掌握一些基本的疾病处理方法和养殖技巧,优化自己的养殖技巧,减少在猪生态养殖中不必要的损失。

在进行猪生态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废物,这些废物如果投放到大自然中去势必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而将这些废物投放到沼气池中,则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而在沼气池位置的选择上,应该选择一些通风性好和位置高的地方。当养殖中所产生的废物投入到沼气池中以后,经过发酵就形成了沼气,农民就可以利用所产生的沼气来煮饭、取暖等。此外,在沼气形成中产生的沼液还可以排放到农田里去,为农田提供肥料,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改善农村环境。

猪生态养殖技术是一种最为自然和原生态的养殖技术,养殖者根据猪喜欢杂草、爱拱地以及群居等特性,开发一些荒田、荒山等作为养殖猪的场所,并在这里为猪搭建棚舍,让猪在圈定的范围内进行自由的活动,并喂养其鲜草、农副产品的残渣等。而猪在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山间、地间,从而提高了这些地方土地的肥力,实现了资源的利用。原生态放养技术的优点在于返璞归真,在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猪提供一个亲近自然和适合生活的环境,提高猪的抵抗力,增强猪的体质。此外,荒地和荒田内饲养猪,其饲养的密度较低,这就大大的降低了猪之间疫病的传播概率,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猪肉的品质与安全性。但是这一养殖技术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如植被容易被猪破坏、养殖生产的效率较低等,如果发生较大的疫情,很难对其进行控制。

这一技术属于零排放、无污染的生态环保养殖技术,这一技术将猪的养殖、粪便处理以及环境控制以及有机肥的生产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猪圈的垫料可以用秸秆和锯末粉与菌种混合搅拌均匀后发酵而成的发酵物,而猪排放出来的粪便又可以通过垫料微生物的作用而被快速的溶解,将其分解为优质的生物活性有机肥,这些有机肥主要可以用于农业的种植中。这一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养殖中粪便的处理问题,并为猪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此外,所分解的优质生物还能够为猪的生长提供必需的矿物质、有益菌等,提高猪的免疫力和饲料的利用率,降低猪疫病的发生率,从而保证猪的`质量。

这一养殖技术主要是将猪舍与林地相结合的一种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能够减少养殖污染,缓解农村用地的紧张,从而有效的提高猪肉的质量。在林下进行养殖时,需要选择天然的林地,而所选林地还应该通风性强、向阳、确保林地中的植物不对猪的生长造成危害等,对于林地周围的环境来说,要选择林地周围5km没有污染源的地方。选择好林地以后,还应该用铁丝网或者栅栏将其围起来。在林下养殖技术中,由于较大的猪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生活模式,所以很难适应林地养殖这种模式;而较小的猪则免疫系统较差,不适合在林地放养,对此,饲养员应该严格控制猪的大小。此外,在林地中,饲养人员在放置水槽和饲料时,应该选择合适的位置,并定期对饲料和饮用水进行更换,在不同的季节和时期,还应该为猪提供不同的饲料。由于在林下养殖技术这种养殖模式中,所放养的猪与外界接触的时间较长,其在生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的威胁和感染,对此,饲养员应该及时的对猪进行疫苗的接种,并在猪的生长环境中添加驱虫剂等,从而有效的提高猪的抵抗力。

养殖技术这一养殖技术是按照“养猪——粪便——肥田——促进农作物生长——菜叶”的循环模式进行的,这种养殖模式能够很好的实现“以养促种”或“以种促养”的目的。这一养殖模式不仅成功的解决了养猪所造成的粪便污染,同时也为农田的生长提供了肥料,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实现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15)
[2][J],当代畜牧,2025(20)
篇3:稻田养殖龙虾论文
稻田养殖龙虾论文
1稻田的选择与整理
要求选用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没有工业污染、进排水比较方便的稻田;田块底质比较肥沃,田埂比较厚实,不渗不漏,保水性好,以自然田块为单位,集中连片经营为宜;交通方便。

为了防止满水逃虾,一定要对田埂加固加高,、,并要捶打结实,做到不渗不漏不垮,以防止大雨冲塌或漏水塌方。

为了使水稻在生长期不同阶段能正常生长,同时避开稻田因施化肥、农药或除草剂时对虾苗的毒害,以及捕捞时方便易捕,必须挖好虾沟和虾溜。虾沟可分为环沟和田间沟。环沟是养虾的主要场所,可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离田埂距离因田而异,一般可离田埂2~4m处开挖,沟宽1~2m,~。田间沟又称畦沟,主要供虾苗出入稻田觅食隐蔽用,可视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几条横沟与环沟相通。在交叉点上挖虾溜,~,面积约为3~8m2。虾沟和虾溜的面积,通常根据田块大小而定,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15%~20%。

通常养虾用水要和农田用水分开,单独建设进水渠道。进出水口建在稻田相对两角上,并都要安装滤网,以防止虾苗外逃。滤网一般以6~8目为宜。出水口滤网要高出田基20~30cm,下部深埋在基土中,进水滤网长度为2~3m,成弧形向稻田内安装,严防野杂鱼混入。
2虾苗的放养规格、密度和时间
为了提高大龙虾的成活率,~。~;若投喂饲料,。规格小,放养密度可适当增加。放养时间以4月上旬为宜。
3田间管理

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水,使虾沟内的'水质保持清新,特别是夏秋高温季节更要勤换水,即使在水稻晒田时也要保持虾沟内水位稳定,为虾苗生长提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

幼虾放养后,立即开始投饵,一般可用麸皮、豆饼,或鱼(虾)用颗粒饵料投喂。每天投喂2次,以傍晚投喂为主,日投喂量可按在田虾体重的2%~4%掌握。根据季节、天气和苗虾吃食情况,合理调整,使虾吃饱吃好,促进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