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代官邸制漫谈: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
2013-11-28 15:22 来源: 腾讯大家作者: 廖保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不准多处占用住房和办公用房,不准超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不准违规配备公车,不准违规配备秘书,不准超规格警卫,不准超标准进行公务接待,严肃查处违反规定超标准享受待遇等问题。
什么是官邸制?其实就是一种官员住房制度,是国家为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在任期间居住的住所,但官员本人对此没有产权的制度。
目前,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各级政府给在任期间的一定级别的官员提供住房,而且这些住房是有产权的。随着官员不断地调动升迁,在不同岗位、地区任职,在各个地区都有住房,出现了一名官员占有多套住房的现象。
另外,因为这些住是有产权的,官员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买卖。就算这些住房“分给”官员时,要官员出了一部分费用,也是象征性的,远远低于市价,而官员从国家手中以低价买入房产,等房价上涨之后再卖出,收益部分全部进入官员个人腰包,国家毫无收益。
原先是要一定级别的官员才能“分配”住房,后来实行象征性的购买之后,一般的机关人员也有机会低价买到“福利房”。这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也容易使官员多贪占国有资产,而滋生腐败。所以推行官邸制可以作为抑制国有资产流失和预防住房腐败的一项措施。
我们都知道,官邸制在国外是一个成熟的制度,包括英、美、韩等国都实行了官邸制。当某一级的官员,就搬进某个官邸,因为种种原因不再担任此官职时,就要搬出去,通俗点说,“铁打的房子流水的官”。
其实,这种智慧绝非英、美等人才具有,确切地说,中国人在这方的智慧可谓早熟得很,在秦汉时就已形成了类似于“官邸”制的官员住房制度,此后历代都有完善,相比起来,中国人智慧的早熟,要甩英、美几条街,也不知道是不是英、美学了我们的精髓。
反正有趣的是,我们现在开始学习洋人了,却不知道,我们古人在“官邸制”上,做得并不差。
我国自秦汉时就已形成了类似于“官邸制”的官员住房制度
古代做官有“回避制度”,不允许官员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避免亲友邻里请托徇情。譬如北宋代规定,“知县注选虽甚远,无过三十驿”(政和六年(1116)诏)。古代一驿30里,30驿为900里,所以,古人云:“千里去做官。”官员异地做官,政府就不能不考虑异地仕宦一家老小的住房问题。
自秦汉以来,国家开始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即“官舍”(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官邸,拥有使用权,未拥有产权),“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完颜绍元《轻松为官:破解千年隐蔽秩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9月版)。
这一判断可以从史料中找到佐证。《太平御览》卷四九一引《汉书》称,光禄大夫魏霸丧妻,其长兄特意“为(魏)霸娶妻,送至官舍
”。说明魏霸就住在政府提供的机关宿舍里(官邸),还可以携家带口。《汉书•何并传》说,“(何并)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意思是何并这人很清廉,自己一人住朝廷提供的官舍,不让老婆孩子享受。
东汉王充《论衡•诘术篇》称:“府廷之内,吏舍比属”(汉时“吏”之概念包含“官”义),可见,当时官邸的规模相当大。不过,这大约是两汉时官员较少的缘故,朝廷能为官员提供免费住房。
据《文献通考》卷四十七提供的统计,汉晋时全国官员总数仅7000人左右,隋朝重新统一后达12576人,唐朝更增至18805人,其中供职京师者就有2620人。
朝廷单是为两千多名京官提供没有产权的免费住房应该不太难,问题是,官员不都是单身一人,往往拖家带口,除父母双亲老婆孩子,还有常随、门吏、杂役、丫环、老妈子等等。看看《红楼梦》里的贾府有多大,养了多少人!
如果说一个官员要供养30个家口(这是古代官员常有的事)的光景,2620人的背后供养了78600人,假定平均一人三间房,政府就得建243660间房屋才能装得下官员及其家口,这对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政府,将是一笔沉重的财政负担。
大唐政府不再为京官提供免费官邸,而是采取租住制,官员在京没有买房的,可以租住政府的官邸。不过,朝廷对那些德高望重的大臣,还是允许他们免费住官邸。
譬如,宰相李日知就住在官邸,他瞒着家人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被皇帝批准了,“及还饰袋,将出居别业”,回到官邸告诉家人,被老婆痛骂一顿:“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大唐新语》卷三)
时任礼部主客郎中的白居易似乎连政府的官舍(邸)都没有资格租住,由于京城房价不菲,想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在《卜居》中感叹:“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锥头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庐心便足,敢辞湫隘与嚣尘。”活脱脱写出一个无房的“京漂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