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2025年学校整体课程-背景、意涵与实施 】是由【小屁孩】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学校整体课程-背景、意涵与实施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学校整体课程:背景、意涵与实施
一、学校整体课程的背景
20 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学校教育出现了以下问题:传统学校各学科之间
教学活动相互独立,各处室之间缺乏协调整合,学生所接受的课程孤立零散,学
生的经验无法统整,学生的人格发展无法健全,全人教育无法实现,等等。基于
这些问题,台湾地区 “教育 ” 2025 年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希望通过学校的
课程变革,重新审视课程的整体性,逐步落实 “共同经营 ”的课程理念,以达成课
程发展的可持续性。
经过不断的研究与磋商, 台湾地区各界对于未来中小学课程的走向达成了共
识:弹性、统整、九年一贯制。而后陆续由台湾地区“教育部 ”出台了系列政策文
本,如《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要》 《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
要》等,旨在推进中小学进行学校本位的整体课程规划,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
统整改革,并于 2001 年 8 月正式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逐步实施。
台湾地区的这次课程改革, 视学校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其目的在于充分给予
学校与教师进行课程发展变革的时间与空间。 然而, 许多学校教育人员没有真正
落实学校本位课程发展的理念,仍然沿用旧有的统一课程标准, 沿用传统的教科
书教学范式, 因对于课程改革中的统整课程束手无策而出现大量东拼西凑、 敷衍
了事的行为。台湾学者蔡清田鉴于这一现象,提出了 “学校整体课程 ”的理念,进
行学校总体课程设计与统整课程的规划、 实施与评价的探索, 旨在将台湾地区教
育部的课程改革政策与各中小学的课程发展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校整体课程的意涵
学校的整体课程, 不是个别年级科目领域的拼凑综合, 不是个别课程计划的
文本表现, 而是要改变学科本位的立场, 集中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 促使学校课
程横向的水平统整与纵向的垂直连贯,以实现学校本位的课程可持续发展。 [1]
学校的整体课程,与学校整体的教育人员、课程方案、学习对象、学习时间和课
程发展等因素,有密切关联。
1.重视学校整体的教育人员
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发展, 需要由学校整体教育人员共同参与, 通过全体教育
人员共同努力,整合学校人力资源与地方社区资源。 [2] 以学校整体作为课程发
展的组织形式, 突破个人的封闭作业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另外,广泛邀请家长、
社区人士和学者专家, 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的建构与运行, 以交换观点与协
商建议的形式, 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愿景明晰化,从而建构具体的学校课
程发展目标。
2.重视学校整体的课程方案 : .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就课程方案而言,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可能只是对个别学习
领域科目或个别活动所进行的课程计划,而未能涉及学校的总体课程规划。因此,
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必须持学校整体的观点,通过学校整体课程目标,整
合各学习领域正式课程方案与其他活动的非正式课程方案,通过学校教育人员的
团队协作,合力进行学校层面的整体课程规划,联接各课程方案,创生学校整体
课程。
3.重视学校整体的学习对象
就学习对象而言,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可能只是针对个别年
级或班级学生,而未能顾及所有学生。因此,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发展,必须从
整所学校层面, 进行全校性或全年级的总体课程方案的整体规划, 整合学校教师
人力资源, 进行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设计, 促进个别学生或个别班级的发展主题聚
焦,成为学校整体课程的一部分。
4.重视学校整体的学习时间
就学习时间而言, 个别教师或课程小组所进行的统整, 可能只是针对某节课、
日、周、月、学期,而未能顾及小学 6 年或中学 6 年的统整与衔接。因此,需要
从学校层面, 充分考虑学生的标准学习时数和弹性学习时数, 制订短期、中期和
长期的学习计划,进行学校整体课程的规划设计。
5.重视学校整体的课程发展
就过程而言, 整体课程重视学校机构整体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 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整体性发展过程,而不在于个别班级或单一学科的片面课
程现象描述和文本生成。一般而言,课程的范围包括了理想课程、正式课程、知
觉课程、运作课程与经验课程。[3] 因此,需要进行学校整体课程研究、规划、
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持续发展, 连接不同层次的课程, 以缩短课程理想与课程实
际之间的差距。 [4]
三、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
学校整体课程的实施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学校整体课程研究、 学校
整体课程规划、学校整体课程设计、学校整体课程实施、学校整体课程评价。[5]
1.整体课程的研究
课程研究, 不仅要罗列课程现象, 还要以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课程现象, 以便
进行学校教育情境分析的需求评估, 建构学校教育愿景, 规划设计适切的课程方
案,并进行实施与评价回馈,不仅强调 “把事情做正确 ”,更重视要 “做正确的事
情”。课程研究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分析探究实际情境与相关理论,对于可能遭
遇的困难如冲突对抗等, 加以预防与调节。 特别是学校可以通过需求评估、 情境 : .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分析与课程探究,了解目标的来源,描述分析课程,审视课程纲要与学校教育计
划,配合整体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研究,指出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以便
了解并说明课程发展现象, 而且根据课程研究成果, 继续进行规划设计与实施评
价。 [6]
课程发展是在独立的教育情境之下,发展出一套课程系统,以达成教育目标
的一种课程行动。课程研究则是课程发展的入门。课程研究的贡献在于解释课程
发展的相关现象,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解答特殊的课程问题,而且在于提供课程概
念、模式与原则,以协助课程研究发展人员理解课程发展的动态历程,进而充实
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实践能力。学校是课程研究发展的根据地,不只是
外来机构的实验场所。[7] 学校推动课程研究的主要方法有成立学校课程发展委
员会、分析以往学校课程发展概况、评估当前的发展需求和影响因素、考虑学校
课程发展的可能走向等。
2.整体课程的规划
课程是达成学校共同愿景与教育目标的通道,因此必须做好课程规划。课程
规划是学校课程发展的要素,是学校管理团队进行课程发展的设计行动。 特别是
根据社会文化价值、学科知识与学生兴趣,针对学校共同愿景、整体课程目标、
课程计划、课程进程等因素,进行一系列选择、组织、安排的规划建构。 [8]
就课程规划的途径而言, 至少有三种常见的途径: 泰勒在 8 年研究中所发展
的目标模式; 斯滕豪斯在人文课程方案中所规划的过程模式; 斯科尔贝克的情景
分析模式和劳顿的文化分析模式。 无论采取哪种途径, 大致的步骤皆如下: 规划
学校课程的共同愿景;规划学校整体课程的目标; 规划整体课程的架构; 规划整
体课程的进程与安排;论证整体课程的可行性。
3.整体课程的设计
为了达成学校愿景与整体课程目标计划, 必须设计适当的课程方案, 以落实
学校远景目标的理想。 因此,课程方案目标如何加以选择组织?教材内容先后顺
序如何编排?这些都是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学校用什么方式鼓励教师
从事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如何分配至各个年级或各个学段?各大学习领域的学
时如何分配?这些更是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因素的选择与安排, 并不包含课程实施的过程。换句话说,
课程设计的起点在于学校人员对课程问题或愿景目标进行了解与把握, 其终点在
于产生一个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方案。 就性质而言, 方案设计是拟定学生学习
目标与选择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技术, 比较关心具体而实用的课程决定。 就基础
而言, 方案设计指以学科知识、 学生兴趣、 社会需求、文化要素等作为理论来源;
就方法而言, 方案设计指依照理论基础, 对课程因素进行选择与编排, 这些课程
的因素包括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范围与顺序, 教学工具和材料、 教学环境的
创设,教学人员的角色与地位等。
: .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