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板凳龙的习俗三稿.doc

格式:doc   大小:4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板凳龙的习俗三稿.doc

上传人:buhouhui915 2018/2/27 文件大小:4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板凳龙的习俗三稿.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金华板凳龙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崇龙、尊龙、爱龙习俗,造就了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的龙文化,中华大地与龙有关的节日风俗都各具特色,金华地区板凳龙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金华板凳龙表演比任何一种龙舞更威武雄壮、气势磅礴,也更让人精神振奋。舞龙手们都是当地百里挑一的壮汉,他们穿草鞋,打绑腿,扎腰带,个个都是生龙活虎。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辛弃疾的《青玉案》形象地描写舞龙的情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板凳龙起舞时翻滚多姿,活龙活现。流光溢彩的巨龙,时而如游龙嬉水,排成一字长蛇阵;时而似蛟龙出海,山呼海啸般飞旋于村头巷尾,格外雄壮、威猛、闹热!
板凳龙的来源与传说
浙江地区的龙舞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它因地区文化土壤的不同而构成多种不同的表演风格,据普查有近20种之多,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桥灯”(金华、兰溪称“板凳龙”,有的地方称“板龙灯”、“龙灯”、“迎灯”等)。板凳龙前为龙头,后接桥灯,都以竹篾为骨,棉纸为皮,扎在灯板上,灯板与灯板相连,接成长长的一列灯板,形如长桥,所以叫桥灯。相传旧时灯板都用长凳代替,一物两用,所以民间又称之为“板凳龙”。金华一带每逢春节、元宵有舞板凳龙的习俗(当地人叫迎灯),人们通过迎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五谷丰登,这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关于板凳龙的起源,有一个这样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遇上了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一场大雨,但水龙由于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人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故称之为“板凳龙”),人们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希望它能活下来,舞“板凳龙”这一习俗也由此产生。
板凳龙的精雕细琢
金华地区的板凳龙制作精细,气势雄伟,别具一格。龙头、龙身、龙尾的骨架均采用木板或竹篾做成,再糊上白纸和彩纸,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龙珠,画上龙鳞、龙鳍和彩云等花纹图案,显得丰富多彩。
先说龙头,板凳龙的龙头特大,高有8尺以至丈余,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篾扎于板架上,成角龙形状。外面糊上纸,并描绘彩色龙鳞、云彩,腮挑龙须,龙的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着数面彩旗,上悬“天灯”,下挂“地灯”,制作极为精工。灯内点燃蜡烛,把龙头照得光彩夺目。有的龙角贴上各种彩色的纸蚕花,象征养蚕吉利。有的龙口衔着红珠,这是镇海之宝,寓意真龙下界。也有的龙口装上喷火器,游到高潮时,喷出火焰,火光闪烁,煞是好看。
再说龙身,龙身各节多为两层,每层设置四季花篮二至三只,亦有三四层的,顶上一层尤为别致,有的画上一对麒麟,有的画凤凰双飞图案。龙身每段用6寸宽、8尺长的木板作底座,也叫灯桥板。过去以板凳代替,每条板凳一节,板凳龙前后两端凿有圆孔,另用1尺多长的木棒连接,既可直线行走,又可左右盘旋,这叫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每段龙身点燃两支蜡烛,远看是鳞,近观是画,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最后说说龙尾,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
板凳龙的精彩表演
在金华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五,常常火炮轰鸣,锣鼓喧天,到处可见舞动的龙灯,家家祭龙,村村迎龙,形成了男女老幼自发参与的民间盛典。
古村落迎龙灯有着古老的礼仪。龙头做成后,在祠堂里供奉2-3天后开始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