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文学批评史之两汉文学批评.ppt

格式:ppt   大小:4,035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批评史之两汉文学批评.ppt

上传人:3827483 2025/2/21 文件大小:3.9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批评史之两汉文学批评.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文学批评史之两汉文学批评 】是由【382748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文学批评史之两汉文学批评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01
第二章 两汉文学批评
学术背景
文学与学术分开
1、“学”指学术,“文”指文学;或“文学”指学术, “文章”指称文学。
2、文学概念渐趋净化,文学创作与批评趋向独立。
经学盛行
1、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2、今文经学谶纬化,古文经学繁琐化
3、“郑学” :破除今、古文经学界限
王充
公元178年,汉灵帝/鸿都门学
02
第一节 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前87或前90)
1、师从孔安国学《尚书》,师从董仲舒学《春秋》
2、前104年开始写《太史公书》
3、前99年,遭受宫刑
4、前91年完成《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实录”精神
班固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论语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屈原:“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
刘安:“夫歌者乐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愤于中则应于外,故在所以感。”(《淮南子·修务训》)
“发愤”的语源
“发愤著书”说
(二)“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 )
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愤的产物。
作家对时代的兴衰、社会的不平与自我的遭遇特别敏感,其理想与现实形成深刻的矛盾,因“不得通其道”而“意有所郁结”,于是升华为艺术的形式加以抒发和表现。
(三)理论内涵
刘勰的“志思蓄愤”说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
李贽的“泄愤”说
思考题:
结合中国文学史,谈谈你对 “发愤著书”说的理解。
(四)对后世的影响
03
第二节 汉代的《楚辞》批评
武帝之前,黄老思想占统治地位
儒道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文学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
贾谊《吊屈原赋》
充分肯定屈原的人品
对其以死抗争的做法表示不满。
一、西汉的楚辞批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