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AM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 】是由【niuwk】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AM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AM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
标题:AM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
摘要:
AMT(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是现代汽车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离合器的正确接合对于车辆起步的平稳性、燃油经济性和传动系统寿命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从AM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的优化角度出发,介绍了现有的控制方法,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1. 引言
AMT是一种集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优点于一身的传动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等优势。离合器作为AMT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在车辆起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现有的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
基于经验规则的控制方法
基于经验规则的控制方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其通过对离合器开合时间的经验总结,来实现起步过程的控制。然而,该方法缺乏可调参数,无法适应不同车型、不同驾驶状态下的变化。
基于模糊控制的方法
基于模糊控制的方法通过建立模糊逻辑推理规则和模糊控制器,将驾驶员的操作输入转化为离合器开合时间的控制策略。该方法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驾驶状态下的变化,但其控制精度仍然有待提高。
基于优化算法的方法
基于优化算法的方法将离合器接合控制视为一个最优化问题,通过求解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来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常用的优化算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虽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但其计算复杂度较高,不适用于实时控制。
3. 新的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估计的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车辆运动状态的预测,实时调整离合器开合时间,从而实现平稳起步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车辆运动状态估计
通过传感器获取车辆的速度、加速度等参数,并借助运动学模型,对车辆的运动状态进行估计。
控制策略生成
根据车辆运动状态的估计结果,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和PID控制方法,生成离合器开合时间的控制策略。
实时控制
根据控制策略,实时调整离合器的开合时间,使得车辆在起步过程中能够平稳加速。
4. 模拟实验验证
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AMT车辆模型,并采用本文提出的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车辆起步平稳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燃油经济性和传动系统的寿命。
5. 结论
本文介绍了AMT车辆起步过程离合器接合控制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车辆起步的平稳性和经济性,有望在实际汽车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Jiao R, Wu S, Qin D. Optimal launch control algorithm for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vehicle based on driving intention recogni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20, 234(11): 3331-3348.
[2] Chen H, Zhang P, He H, et al. Study on control strategy of wet clutch for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vehicle [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9, 233(12): 3171-3185.
[3] Bai Y, Chen H, He X, et al. Coordinated control of clutch engagement and throttle opening for a dry dual-clutch transmission vehicle during launch at high altitude [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 2017, 231(4): 554-566.